bible, christianity, jesus

《信靠祂,哪怕风雨如磐》第八章 祂的智慧

深哉!神丰富的智慧和知识。他的判断何其难测!他的踪迹何其难寻!(罗11:33)

“1966年10月21日清晨9点15分,孩子们刚刚坐下来准备上第一节课,南威尔士的(煤矿)废物堆不知不觉地滑向宁静的爱伯凡社区。在那天所有令人深切悲痛的事件中,最悲惨的是这个村庄学校初中部的命运。黑色烂泥蜿蜒滑下人造小山的边缘,又涌进教室。由于无法逃脱,109名学生和五名教师丧生。
 
“(这场悲剧发生后),一位B.B.C.记者采访了一位牧师……当采访不可避免地谈到神时,那位牧师说:‘嗯……我想我们必须承认,全能者犯了一个错误。’”➀
 
所有真正的基督徒一定会为这种对神的轻率亵渎而目瞪口呆。但有时我们遭到某种灾难的袭击时,我们难道没有怀疑过神是否在我们生活中犯了个错误吗?
 
我又想起另一件事:一位虔诚的基督徒看到一个孩子在与癌症搏斗时,不是轻率而是发自内心地说:“我真希望神没有搞错。”任何一个曾深陷苦难的人都有可能对这个人的心灵挣扎深有同感。
 
当我们静下心来思想时,我们的内心都很清楚,无论是在我们生活中、是在南威尔士,或是其他地方,神都不会犯错。神很清楚祂在做什么。神有无限的智慧,祂很清楚什么对我们最好,以及用什么方法可以达致这种最好的结果。
 
人们通常认为智慧是一种良好的判断力,或是一种设计最佳策略以达到最好结果的能力,或是对一个特定情况作出最佳反应的能力。我们都承认,即使是人类的最高智慧也不是无懈可击的。
 
最有智慧的人也绝不会拥有关于某个特定情况的全部事实,也不可能准确地预见某一特定行动方针的结果。我们大家都会时不时地为作出某一重要决定并制订最佳行动方针而大伤脑筋。
 
但神从不必为作某个决定而伤脑筋。祂甚至不需要在内心掂量或与他人商讨。祂的智慧是直观的、无限的,也是不会出错的:“他的智慧无法测度。”(诗147:5)
 
19世纪神学家J. L.戴格(Dagg)把智慧描述为“能够选择最佳的终极目标并能选择最佳的方法来达致这一目标。”他又说:“神的智慧是无限的,因为祂能在所有可能的目标中选择最好的终极目标……〔并且〕祂知道、且采用绝对最好的方法来达致这一终极目标。”➁
 
神行事要达到的最好终极目标是祂的荣耀。换言之,神所行的一切、在受造物中经祂允许所发生的一切,最终都服务于祂的荣耀。约翰·派博(John Piper)在他的名著《渴慕神》中说:“神最主要的目标是荣耀祂自己的名,并永远自乐于其中。”➂
 
只需粗略翻阅一下新约全书,查找含有“荣耀”这个词的段落,你就会同意约翰·派博的观点,即神最主要的目标是为着祂自己的荣耀(例如,读者可以先查阅约15:8; 罗1:21; 11:36; 林前10:31; 弗1:12, 14; 启4:11, 5:13, 15:4)。
 
神的荣耀这个概念的全部内涵是什么,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不能完全理解的奥秘。但我们知道,神的荣耀是祂全部庄严伟大和祂令人惊叹之完美的展示,这其中也包括祂完美的智慧。
 

化灰烬为美丽

从祸患中带来益处岂不比从祝福中带来益处更能彰显神的智慧、神的荣耀吗?
 
一个棋手的智慧是通过战胜高手、而不是通过战胜初学者来展现的。一位将军的才智是凭战胜比自己强大的军队、而非通过征服一个弱旅来展现。同样,通过从灾难、混乱而非平安稳妥中让我们得益处、使祂自己得荣耀,神的智慧得到更好的彰显。
 
毫无疑问,神的子民生活在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我们的仇敌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彼前5:8)牠像筛麦子一样的筛我们,犹如筛彼得那样(路22:31);或企图让我们咒诅神,如同牠企图让约伯做的。神没有让我们脱离疾病、忧伤及这个被罪恶所咒诅的世界的失望。但神能够使用这一切因素——包括好的与坏的——并完全加以利用。
 
多年前有人这样说:“如果智慧不是从神而来,我们会设法禁止、规避或抵制这些可怕计划所带来的恶果。事实上,神的子民常常试图这样做,或不断地祈求神、让神这样做。
 
因此我们的祷告似乎常常不蒙垂听。这是因为我们被一个完美的智慧所掌控,这个智慧能操控那些坏事及图谋邪恶的人,并使之互相效力,取得最终的益处。“➃
 
神无限的智慧是通过化邪恶为益处、化灰烬为美丽、使攻击祂儿女的邪恶力量成就他们的益处而得到彰显。但神带给我们的益处常常与我们所想像的益处不同。
 

苦难出圣洁 

罗马书8:28说,“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这是一节常常被引用的经句,但我们常常忽略接下来的那句经文,而这句经文能帮我们明白28节中的“益处”是什么。

29节以“因为”这个词开首,表明这是上一节经文的延续或是对28节意思的详述。这节经文说,“因为他预先所知道的人,就预先定下效法祂儿子的模样,使祂儿子在许多弟兄中做长子。”

神在我们生活中所预定的益处是“效法祂儿子的模样”。这益处并不一定是舒服或快乐,而是让我们在今生的生活中越来越像基督,而在永恒里这种效法得以完全。

在希伯来书12:10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思想的表述:“生身的父都是暂随已意管教我们,惟有万灵的父管教我们,是要我们得益处,使我们在他的圣洁上有份。”

与神的圣洁有份和有基督的样式是同样的意思。神清楚知道祂想让我们成为何等样式,并且也确知我们生活中必须有什么样的境况,无论是好是坏,才能帮我们成为这个样式。

请留意希伯来书作者在此所作的对比——生身父母智慧有限,会犯错误,而神的智慧无限,绝不会犯 错误。他说,我们“生身的父都是暂随已意管教我们。” 

身为人父,我对“随已意”这句短语深有感触。有时在教养孩子时,我们为采取何种管教方式和如何适可而止而大伤脑筋。即使我们认为自己知道什么是最好的,仍然常常犯错。但在这里,作者明确无误地说,神管教我们,是要我们得益处。神无须伤脑筋、不必“希望”做出了正确决定、或揣摩什么对我们最好。

神永不会犯错。祂有无限的智慧,知道好与坏环境的何种组合会使我们日渐与祂的圣洁有份。

神绝不会在我们生活“食谱”中放过多的灾难之“盐”。祂所赐下的困苦和祝福的比例对我们总是恰到好处。

希伯来书的作者承认管教是痛苦的(11节)。但同时他也向我们保证它是有益的。它会“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神管教我们的目的不是要刑罚我们,而是要改变我们。

耶稣在十字架上已为我们承受了神对罪恶的刑罚。“因他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赛53:5)。但我必须不断更新,越来越有基督的样式。那就是管教的目的。 

诗人说,“我受苦是与我有益,为要使我学习你的律例。”(诗119:71)他这是指从实践经验中学习。而我们今天能够——也应该——通过阅读和学习圣经来明白神的心意是要如何塑造我们的品格。

当我们的思想更新时,变化就开始了。但真正的变化,即我们灵魂深处的变化,只有在圣经原则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实行以后才能产生,这通常涉及苦难。

我们也许羡慕、甚至盼望有耐心,但只有当我们受到、并且长期经历不公正的待遇以后,才能学会忍耐。你若平心静气地想一想,会发现多数敬虔品格只能从苦难中才能培养出来。

要学会自愿地、不惜代价地去爱,唯有把这种需要牺牲的爱摆在我们面前才能学会。那种被称为圣灵之果的喜乐不可能在一种仅能产生“自然”快乐的环境中结出来。

神凭祂无限的智慧清楚地知道我们需要经历何种苦难才能越来越有祂儿子的样式。祂不仅知道我们需要什么,也知道我何时需要它,且知道如何以最好的方式让其发生在我们生活中。

神是我们最完美的老师或教练。神的管教总是完全针对我们的需要。祂决不会给我们过多的灾难来使我们训练过了头。

神从不解释 

通常当进行一项技能(如体育或音乐)训练时,老师或教练会向我们解释为什么要进行那项训练。尽管这些训练有时令人乏味甚至痛苦,但因为知道训练的目的和最终要达到的效果,我们能够忍受。

但神从不向我们解释祂要做什么、为什么要那样做。圣经没有任何经文提示神向约伯解释过祂为什么会受那些可怕的苦难。我们这些约伯记的读者被神带到事件的背后观看神与魔鬼间的争战。但从圣经的记录来看,神似乎从未把这些事告知过约伯。

事实上,即使在圣经中,神也没有真正地告诉我们祂为什么允许魔鬼那样凶残地攻击约伯。根据罗马书8:28的真理(这真理无论是对约伯还是对我们都同样有效),一个不可避免的结论是:神允许撒旦残忍地攻击约伯一定有祂更高的旨意,而绝非仅仅在一场与撒旦的打赌中把约伯当作一个筹码。

撒旦在剧情中的角色似乎是无足轻重的。在约伯记1-2章中牠两次向神挑战后,就再也没有出现了。这个故事的结局并不是神与魔鬼对话,神宣称祂“胜过”了撒旦。相反,这个故事以神与约伯的对话作为结局。

在对话中,约伯承认在经历这些后,他与神之间建立了一种全新的、更加深刻的关系。他说:“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伯42:5)。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种深化的关系是神意欲达到的结果之一(可能还有其他结果)。

有时候,在经历苦难后我们会看到它所带来的益处,但身在其中时则很难看见。

约瑟成为埃及宰相后才清楚地看到神允许他所经历的那些苦难所带来的一些益处。但身历其中时他却无法看见这些;相反,他一定感到这些痛苦毫无意义,也与他梦中曾经所见的绝然相反。 

但无论今生能否见到益处,神仍要求我们相信,在祂的爱里,祂确定什么对我们最好;且祂以无限的智慧知道如何安排这些事情。

这令我想起一个亲爱的朋友,30多年中,她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苦难:她的家人承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疾病折磨;无数经济困难及家庭中令人心痛的事层出不穷。 

依我短浅的目光看,这些灾难没有产生任何明显的“益处”。这个故事并没有像约伯和约瑟的故事那样有一个幸福的结局。然而,在我写作本章时,我收到了她的一封来信,她说:“我知道神不会犯错,‘至于神,祂的道是完全的。’”

为此,我们决不应该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强迫神向我们解释或辩解祂为什么那样做,或祂为什么允许某事发生。玛格丽特·克拉克森说:“我们不应强求全权的创造主向受造物作出解释……神有美 好而充足的理由按祂的意愿行事;我们应该相信祂权能的智慧和爱。“➄

这里说的我们不应问“为什么”,不是指当苦难突临我们或所爱之人时我们不应有任何自发性的痛苦呼求,而是说我们不应用一种质问的口吻不断地问“为什么?”

前者是人的一种自然反应,后者则是一种有罪的反应。诗篇中有三篇是以“为什么”开篇的。你为什么站在远处?为什么离弃我?你为何永远丢弃我们呢?(诗篇10,22,74篇)。

但这三篇每一篇又都以信靠神作为结局。诗人没有让他们的“为什么”持续下去,没有让其生根并渐渐长成对神的控告。他们的“为什么”其实是痛苦的呻吟,是对痛苦的一种自然反应。相比之下,据东·贝克(Don Baker)统计,约伯记中有16个“为什么”。➅

约伯以一种固执、急躁、指责的态度一共16次问神“为什么”。但我们看到,神从未回答约伯的“为什么”;祂的回答乃是“谁”。贝克牧师在他所写的一本有关约伯记的书中说:“在我的生活中,我已经很久不问“为什么”这个问题了……神无需向我解释……约伯也没有必要知道事情为何会这样发生——他只需要知道谁负责 和掌管这一切。他只需要认识神。➆ 

我以约伯为例说明以什么方式向神问“为什么”是不好或有罪的,这并不是有意诋毁他。当我自己遇见比约伯的灾难小得多的试验时,曾经多次向神问“为什么”。而且,神亲自向我们称赞约伯为义人。神不仅对付约伯的问题,也把这些事记下来,为了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得益,让我们从中学习功课。

显然,神要我们从约伯的经历中学习的功课之一就是贝克牧师所学到的功课:停止问“为什么”这个问题。神在诗篇51篇中记述了大卫犯奸淫罪后认罪悔改的祷告,以此来警戒祂的儿女们。同样,神也记述约伯对神良善的怀疑,并以此来教育祂的子民。

我仍然记得,在动手写此书的34年前,我第一次对神的良善有过内心争战。当时,我读到约伯记中神藉以利户让约伯认识到自己愚昧的经文。这段经文恰好满足了我的需要, 使我认识并悔改我自己对神的指责。

我们不是要苛责约伯,但我们应认识到他用那种方式质问神“为什么”是有罪的,并引以为鉴。我们固然不应质问神“为什么”,但我们可以、也应当求神让我们明白,祂藉着一些特别经历是为了让我们学到什么功课。即便如此,我们也必须谨慎,不要强求自己从这些苦难中寻求某种“益 处”以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安慰。 

我们必须相信,神正在这些经历中的做工,要让我们得益,尽管我们看不到任何有益的结果。我们必须学会在神不告诉我们为什么、或我们不明白祂在做什么时,仍然信靠祂。 

神的道路不可测透

有时我们会走入另一个误区:我们不强迫神亲自解释,但自己却试图判定或理解神在做什么。对于发生在自己或所爱之人身上的事,我们不甘心没有合理的解释。对于临到我们的灾难,我们无休无止地寻求“为什么”。

但这种做法既无效益,也是一种不信。神的智慧既是无限的,祂的道路也是无穷的,凭我们有限的理性无法测透。藉以赛亚的口,神亲自说,“我的意念非同你们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们的道路。天怎样高过地,照样,我的道路高过你们的道路,我的意念高过你们的意念。”(赛55:8-9) 

在爱德华·杨的以赛亚书注释中,关于此段经文他说:“天比地究竟高多少,这是人无法测量的。同样,神的道路比人的道路高多少、神的意念比人的意念高多少,也是不可能完全了解的。换言之,神的道路和意念是人不能测透的。”➇ 

在罗马书11章的结尾处,使徒保罗在对神的颂赞中也阐述了同样的真理。他赞叹道:“深哉,神丰富的智慧和知识!他的判断何其难测!他的踪迹何其难寻!”(罗11:33)新约圣经的威廉姆斯 (Williams)译本更强有力地表达了这段话的深度。

其中罗马书11章33-34节是这样翻译的:

神的丰富、智慧和知识是多么地深不可测啊!他的判断何其难以探究!他的方法何其神秘莫测!〔注:字面意思是“无从寻觅”。〕谁知道主的心意,谁又作过他的谋士 呢?⑨

神的智慧深不可测,祂的判断难以探究,祂的方法神秘莫测、无从寻觅!从未有人明白过主的心意,更不用说做祂的谋士了。我们居然企图去确定神在某一特定环境或事件中的所做所为,这不仅是无用的,更显出自己的傲慢自大!

我们绝不可能找出神作出判断的背后原因,也不可能明白神用什么方法让事情发生。

若想让自己的灵魂在苦难中有平安,我们必须真正地相信神的道路高过我们的道路,停止问神“为 什么”,也不要企图自己找出苦难的原因。这看起来是一种知性上的“逃避”,即对我们生活中的难题采取规避的态度。 

事实恰恰相反:神在祂的话语中启示了有关祂自己及我们境遇的真理;我们这样做是降服于神的真理之下。司布真在一篇关于神旨意的讲章中说:“神的旨意实在是奇妙难解。啊!你想看透神的旨意吗?我向你保证,这绝不可能!你没有那么好的眼力。

你若想明白这苦难对你有何益处,最好的办法就是相信!你想明白这苦难会给你的灵性带来什么益处;也许在不久之后你会看到,但现在你看不到;你必须相信!你要用信靠神来荣耀祂。”⑩ 

在对神最后的应答中,约伯谦卑地承认神的道路深不可测。他说:

谁用无知的言语使你的旨意隐藏呢?我所说的是我不明白的,这些事太奇妙,是我不知道的。(伯42:3) 

约伯在这里说,神的道路太奇妙,是他不明白、不理解的。当他看见神的威严与权能时,他为自己曾狂妄地质问神而在“尘土和炉灰”中懊悔。他停止提问,开始单纯地信靠神。与此相似,大卫也曾经降服于神的主权旨意和无限智慧之下。他说,“耶和华啊,我的心不狂傲,我的眼不高大;重大和测不透的事,我也不敢行。”(诗131:1)。 

“重大和测不透的事”指神隐藏的意旨和成就这些意旨的无限智慧。大卫没有试图用自己的心智去明白神的意旨,相反,他选择在顺服、信靠中安稳自己的灵。

如果我们想藉信靠来荣耀神,如果我们想寻求平安,我们必须能够诚实地说:“神啊,我不一定必须明白。我愿单纯地信靠祢。” 

不要解释,但要学习!

因为神的智慧是无限的、祂的道路是难测的,当某一事件发生时,我们要特别谨慎,不要对神在祂旨意下的作为妄加解释。

如果有人自荐要对这件事为何、或怎样发生进行解释,我们也必须谨慎。若有人说,“神让这事发生,是要让你从中学习如此这般的功课”,你要小心,不要轻信。事实上,没有人明白神藉着某些特别的环境或事件到底要做什么。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必寻求神的旨意和祂在圣经中启示的意愿。恰恰相反,正如本章前面所述,诗人藉着苦难经历学习神的律例(诗119:71)。以色列民藉着神按祂的旨意加在他们生活中的患难也学会了许多。

申命记8:3说:他苦炼你,任你饥饿,将你和你列祖所不认识的吗哪赐给你吃。使你知道,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耶和华口里所出的一切话。
 
神藉祂的主权把以色列民置于一个不能伸手就得日用饮食的环境中,教他们学会完全依靠神。神此时正把以色列全民带领进一个物质供应“自然”丰裕的地方(申8:7-9)。 
 
神知道他们骄傲的心必会说,“这货财是我力量、我能力得来的。”(17节)因此在进入此应许之地前,神藉着祂的旨意预先教导他们必须依靠神。 
 
写作此章前几个月,我受邀在一个基督徒大会上就某一主题进行演说。有一天,在读提摩太后书时,圣灵特别向我启示了一段经文,这段经文正好符合此次会议的主题。我废掉已准备好的讲章,坐下来很快就准备好了三篇讲章。我对这三篇信息颇为兴奋。
 
但在不知不觉中我开始非常骄傲,心里开始邪恶和骄傲地想,因着这些令人兴奋的讲章,我将会被人高度赞赏。在会议开始前不久,我感染了一种以前从未感染过的奇怪病毒,几乎无法说话。我根本无法享受这次会议。
 
尽管我传讲了这几篇信息,但我根本不知道是否有人从中受益。从这些境遇中,我切实领会了神所说的,“我必不把我的荣耀归给别人。”(赛42:8,新译本)我多年前就背诵了那节经文,并从知识层面上理解了这一真理。但从那次的遭遇中我亲身学了一课。我于是也能与诗人同说,“我受苦是与我有益,为要使我学习你的律例。”(诗119:71)
 

神在国际事务中的智慧

当我们把视野扩大到个人际遇之上,我们也可以看到神以祂无限的智慧施行祂的主权,掌管整个世界。当我们环视四周时,似乎世界大部分地方并没有在神的统管之下,且许多事情的发生让人无法理解。

为什么109个孩子会在南威尔士的那场泥石流中窒息而死?为什么东非会有成千上万人饿死?为什么那些看来更“邪恶”的国家在世界事务中常常得利?为什么穷国越来越穷,富国越来越富?当然,我们生活在一个因罪恶而受咒诅的世界里;所有这一切可以简单地说是因人类的罪恶所致。 

但如果我们相信神是有主权的,就像我们在前面所讨论的,那么我们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神掌管着这些悲惨的境况,并且也以祂无限的智慧引导它们走向神已经确立的美意。 

它们不只是一些不受控制、互不相干事件的堆积,而全都是神完美图案和计划的一部分。有一天所有一切都必显明出来,那时我们可以看见所有这些都是为着神的荣耀和祂教会的益处。伯克华教授以下这段话对我们很有帮助: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神的统管之下。

生活虽然复杂多样,但都服从于同一个计划。这并不是说,神的活动通过一堆数不清、杂乱无章的微小事件而一一表现出来,而是说,神的各种活动通过一个中心点连接在一起。

从人类堕落时神的应许到所有圣民被全部拣选的整个历史进程,都连在一起⑪。正如我们应该学会停止问为什么、停止寻求合理的解释、停止探究在我们的苦难中到底有什么“益处”,在神统管宇宙万物这件事上我们也应学会安静我们的心。

我们必须学习大卫,面对人间一切悲剧,“我的心平稳安静。”(诗131:2) 清教徒约翰·福莱威尔写道:

应该坚定地相信世界上一切事务,无论是公共事务还是个人事务,都掌握在全智的神手中。……降服在神的智慧之下,不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当默兰顿(Melancthon)为教会中使人分心的事而深陷忧虑、疑惑之中时,路德(Luther)责备他,激励他走出消沉……不要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主宰,而要把统治权交还给那位创造了世界、也知 道怎样最好地管理世界的神。⑫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对世上大量令人痛心的事冷漠无情。我们应当为那些悲剧的受害者祷告;有机会时也应该用实际的帮助来缓解他们的痛苦。我们应做到既不质问神统管世界的主权,同时充满怜悯。

质问神的智慧不仅是不虔敬的表现,也会削弱自己的灵性。我们如此做不仅玷辱神的荣耀,而且会破坏因单纯信靠神、不求解释所带给我们的平安和恬静。当我们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或为什么时,对神毫无保留的信靠是通向平安、稳妥和喜乐的唯一道路。

神要我们藉着信靠来荣耀祂,也希望我们享受因之而带来的平安和喜乐。在研究几个世纪以来属灵导师有关神的智慧这一主题的论述时,我找到了以下这一段话,它恰如其分地说出了我想说的一切。

我把它不加评论地抄录于此,以期与读者共勉,使我们在一切事务(无论是公共事务还是个人事务)中都信靠神,相信祂会使万事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也让祂自己得到荣耀: 

认识到神用祂无限的智慧引导世上万事,这应当使我们充满喜乐。许多世事被黑暗和神秘所笼罩,有时不解之谜甚至似乎掌了权。邪恶常常得胜,而神似乎已忘记祂的所造之物。我们的人生道路充满黑暗与险恶,被艰辛和危险所包围。但是,多么令人欣慰啊!神以无限的智慧引导万事,祂使混乱成秩序,从黑暗生光明!对于那些爱神的 人,神使万事互相效力(不管这些事的目前状态与将来走向如何),为要使他们得益处!⑬
 
附注: 
1. Brian H. Edwards, Not by Chance (Hertfordshire, England: Evangelical Press, 1982), page 14.
2. J.L. Dagg: Manual of Theology (Harrisonburg, Va.: Gano Books, 1982 edition of original 1857 edition published by The Southern Baptist Publication Society), pages 86-87. 
3. John Piper, Desiring God (Portland, Oreg.: Multmomah Press, 1986), page 23. 
4. Quoted from a very old, undated and unsigned article in the author’s file from a British publication, A Witness and a Testimony. 
5. Clarkson, Destined for Glory, page 19. 
6. Don Baker, Pain’s Hidden Purpose (Portland, Oreg.: Multnomah Press, 1984), page 103. 
7. Baker, Pain’s Hidden Purpose, page 103.
8. Young, The Book of Isaiah, Volume III, page 383. 
9. Charles B. Williams, The New Testament in the Language of the People (Nashville: Holman Bible Publishers, 1986), page 351.
10. Spurgeon, God’s Providence, page 19. 
11. Berkouwer, The Providence of God, page 88. 
12. Flavel, The Works of John Flavel, Volume III, page 361. 
13. Dagg, Manual of Theology, page 91.

本书获翻译者授权刊登,译自“Trusting God, Even When Life Hurts”。受版权保护。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杰瑞• 毕哲思(Jerry Bridges)是导航会(Navigator)宣教组的成员,主要致力圣经教导工作。他在得克萨斯州泰勒市长大,毕业于俄克拉荷马大学(Oklahoma University)。他在美国海军作军官时与导航会取得联系;其后不久,杰瑞蒙神呼召,把自己的生命奉献于宣教工作。自1955年起,他一直在导航会服侍。杰瑞的其它著作还有《追求圣洁》、《操练敬虔》、《改变生命的恩典》、《慈爱的管教》,每本书都配备学习大纲。杰瑞和他的妻子简(Jane)现住在美国的科罗拉多泉市(Colorado Spr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