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难中的恩典

God’s Grace in Your Suffering

Copyright©2018 by David Powlison

Originally published by Crossway A publishing ministry of Good News Publishers Wheaton, Illinois 60187

This edition 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h Crossway and Green Olive.

All rights reserved.

上帝在哪里?

说起患难,从来没有一剂速效药或是非黑即白的回答。但是,即使我们不能立即看见上帝的手——我们的挣扎太大、太痛苦,上帝依旧在工作。大卫·鲍力生在本书中结合圣经、个人经历和传统诗歌《稳当根基》的歌词,以多年辅导者的口吻探讨上帝如何进入我们的患难,帮助我们看见上帝如何在我们自己实际的挣扎中工作,并且发现——上帝的恩典实在超过我们所思所想。

谨以此书献给我在圣经辅导和教育基金会(Christian Counseling & Educational Foundation)有幸共事的所有同仁。你们的信心、爱心、智慧与恩赐对我来说实在太宝贵。基督的身体因为你们而越发丰满,你们把整个人都献上了。谢谢你们。

凡在这容易过去的世界上,遇难的、受苦的、生病的、有欠缺的和遭别样灾难的,俯伏祈求主大发慈悲,安慰拯救他们。(《公祷书》)

愿颂赞归与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父上帝,就是发慈悲的父,赐各样安慰的上帝。我们在一切患难中,他就安慰我们,叫我们能用上帝所赐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样患难的人。(林后1:3-4)

不论何时我的朋友鲍力生要发表他对患难的真知灼见,我都洗耳恭听。鲍力生所说的不是象牙塔中的碎碎念,而是完全基于圣经,用上帝的话引导我们的思维,获得圣经中那位上帝的实际帮助,这位上帝知道我们的一切患难。在我瘫痪的岁月中,鲍力生的教导帮助我度过很多艰难,我极力推荐他的这本新书。对于那些每天都走在各各他艰难血路上的人来说,本书是多好的指引啊!
——琼妮·厄尔克森·多田(Joni Earekson Tada),琼妮及国际友人残障中心(Joni and Friends International Disability Center)创始人

有时,已经身处患难,还要听从旁人嘈杂的建议,实在是痛上加痛。鲍力生免去我们的耳朵聆听这些喧嚣,而是将福音赐给读者——向他们显明上帝话语的稳当根基。他将上帝话语的指南针放在我们颤抖不止的双手上,引导我们看见真正的北极:基督自己。
——格洛丽亚·弗曼(Gloria Furman),圣言姐妹事工编辑(Word-Filled Women’s Ministry),《牧师妻子》(The Pastor’s Wife)作者

言语温柔、苏醒人心且完全符合圣经,对正在患难中煎熬的人来说,《在你患难中的恩典》无疑是沙漠中的一杯清水。鲍力生同时从自己的患难经历和辅导者的视角出发,一点点带领我们在痛苦中看见上帝的良善、恩典和他安慰人心的同在。我们将看见上帝如何在我们的试炼中工作,透过患难锻造我们里面的精金。我手上的这本书写满了我的笔记,而且我知道我肯定会向人一遍遍推荐这本充满亮光的好书!
——万妮撒·伦德尔·里斯纳(Vaneetha Rendall Risner),《伤疤改变了我:上帝如何在患难中与我们相遇》(The Scars That Have Shaped Me: How God Meets Us in Suffering)作者

由于明白“我们生活中的至上福分往往需要经过重大患难的熔炉”,所以,鲍力生完全适合带领我们进入患难和上帝恩典的工作坊。而这正是本书所作的——《在你患难中的恩典》是一个关于患难的工作坊,鲍力生在其中逐步谈及经文、诗歌《稳当根基》以及我们(和他自己的)个人经历,好使我们借着患难看见上帝的慈爱,寻求他的恩典。
——胡安·桑切斯(Juan R. Sanchez),德州奥斯丁High Pointe浸信会主任牧师,《为你解读彼得前书》(1 Peter for You)、《你所在教会面临的七大危机》(Seven Dangers Facing Your Church)作者

本书短小却不乏对实际生活的圣经指引。我很期待将这本书推荐给那些难以将圣经应许与现实生活的痛苦相结合、从中寻得平安的人。
——南希·格思里(NancyGuthrie),《听耶稣对你的忧伤说话》(Hearing Jesus Speak into Your Sorrow)作者

是的,阿们!鲍力生将患难与那位大能而温柔的上帝相连,他在我们的患难中动工,使我们的患难变得有意义。你既可以在本书中找着盼望和安慰的大蓝图,也可以从中发现闪闪发光的金块,教你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品味。正如他的一贯风格,鲍力生的文字切实、亲切、“寻常”。只要你还活在这个破碎的世界里,你就会想读这本书!
——伊丽莎白·格罗夫斯(Elizabeth W. D. Groves),威敏神学院旧约教师,《摆脱哀痛》(Grief Undone)、《作寡妇》(Becoming a Widow)作者

引言

 

你的重大患难

稳当根基

仔细地听

我与你同在

我与你同在的目的

我在爱中的目的是要你更新改变

我的爱将伴随你直到终老

我永远不会失信于你

 

结语

译后记

约伯与妻子和他的三个朋友都同意以下两件事。首先,我们的一生“日子短少,多有患难”(伯14:1),其次,上帝与我们的患难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一旦具体提及上帝与患难之间的联系,他们几个人就众说纷纭,谁也说不准。

他们为约伯受苦的原因争论不休;没有人明白幕后的故事,那是一出在天上的戏剧。他们为上帝的工作争论不休;没有人明白上帝对人的良善旨意,它超乎人的理解,上帝并不是在惩罚约伯。他们为约伯口中的信心和信实争论不休;没有人明白约伯既是一名真正的圣徒,同时也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也为身处患难需要回应、应当如何回应争论不休;没有人明白耶和华将显现,他将亲自提问,他将成就他的旨意。上帝对约伯的亲口评价是“完全正直,敬畏上帝,远离恶事”(伯1:8)。然而,谁能料想,摆在约伯前方的崎岖道路恰是对他品性的明证呢?

一晃几千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这些在地上的人依然过着日子短少、多有患难的生活。对于患难,我们依然看不明白。为什么这等事会临到我身上呢?上帝在哪里?他在作什么?信心到底意味着什么?上帝将如何显现?为什么我的道路如此崎岖?

而在约伯的患难与今天临到你的患难之间,道成为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将带来怎样的不同?约伯说道:

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活着,
末了必站立在地上。
我这皮肉灭绝之后,
我必在肉体之外得见上帝。
我自己要见他,
亲眼要看他,并不像外人。
我的心肠在我里面消灭了。(伯19:25-27)

约伯的救赎主向他显现。上帝从旋风中回答约伯,约伯因此说:“我现在亲眼看见你”(伯42:5)。但是,其实我们看得比约伯清楚多了。从我们的角度,我们可以看见耶稣基督。我们对救赎主有更多的认识。我们也更明白他是如何作成这一切。我们可以比约伯说得更多:“那吩咐光从黑暗里照出来的上帝,已经照在我们心里,叫我们得知上帝荣耀的光显在耶稣基督的面上”(林后4:6)。我们看得见。可是,我们的人生依旧“日子短少,多有患难”。

你面前的这本书主要是围绕一个主题:当面临患难、损失、残障和痛苦时,上帝、主耶稣基督的父到底要如何与你相遇、安慰你呢?当幽暗来袭,恩典与良善的上帝要如何寻见你、触动你、在你里面作工呢?你大概已经知道一些“正确答案”。想想下面三个一般真理。

首先,圣经和经验都明确地告诉我们,上帝从来不会为我们安排无灾区。他从来没有应许你在今生安享稳妥、轻松、平安、健康和富贵。事实反倒是,你我都经历过危险、挫折、波折、疾病和损失。而一些上帝所疼爱的孩子尤其显得多灾多难,他们饱尝疾病、贫穷、孤立、背叛和损失。所有人都难逃死亡这最终的磨难。我们这些人就像雨后在死亡谷绽放的野百合。我们可以盛开片时。随后,一阵风吹过,我们便烟消云散,鸟飞绝、人踪灭。这正是《诗篇》103篇15至16节:对上帝所挚爱的孩子的描述。当然,远离上帝的人也同样过着苦短的人生。所以,我们不能根据一个人生命中的灾难来判断上帝对他的喜悦有多少。

其次,圣经和经验都明确地告诉我们,我们也能够从上帝手中采撷喜乐与美好的恩赐。花季的野百合开得娇艳欲滴。大部分人都体验过幸福的滋味——也许是家人的看顾、日用的饮食、偶尔一次的美味大餐、还算健康的身体、友朋的陪伴、美妙的时刻、有幸擅长的技能、坚贞不渝的爱、孩子的笑脸、工作的大功告成、下班后放松身心所带来的那份简单的美好,或许还有你能够美美地睡上一觉。在世间没有一种幸福是必然的,但所有这些我们都能心怀感恩地领受。

一些人似乎特别享受世俗的欢乐。约伯在一开始以及最终都得着了不同寻常的祝福——而此前撒但曾指控上帝用舒适的人生贿赂约伯来信靠他。至于那些骄傲的人,就是那些与上帝为敌、倚靠自己的人,也可能在地上平安顺遂,享受健康、源源不断的财富和他人的称赞。所以,我们也不能根据一个人生命中的顺遂来判断上帝对他的喜悦有多少。

第三,圣经明确地告诉我们(这也可能与我们的经验非常吻合),上帝将透过患难向我们说话和行动。就像路易斯(C. S. Lewis)所说:“上帝透过享乐向我们轻语;透过良心向我们说话;但他却透过痛苦却向我们发出疾呼:那是他唤醒聋子的麦克风。”①本书的目的是要帮助你更深地透过上帝的良善来看待你的经验。痛苦能够显明我们在基督里真正的信心。痛苦也能够促使我们产生真正的信心。例如,在患难中,《诗篇》的话语对你会变得更真实。拥有真实信心的人一定会越来越坚定、敏锐和有智慧。你将越来越多地认识上帝。如果你是真正的圣徒,那么你一定也还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这是永不改变的定律。

患难是检验棒,也是催化剂。它能够显明信心、塑造信心;同时,它也能够揭穿和摧毁虚假的信靠。患难将显露我们对虚无偶像的寄望是多么的不切实际。像这样破灭心愿原本是好事,是极大的恩典。只有假的消失了,人才能真正按着上帝的心意悔改和信靠。患难可以叫我们预先品尝失去一切福祉的苦涩滋味,这是所有不愿相信救主之人的下场,他是上帝赐给我们的奇妙礼物、是赐人生命的主。患难不断冲击着人的不信。它可能叫不信的人变得愤慨、绝望、成瘾、陷入更大的假象或更致命的自我沉溺,它也可能叫人反思那真正存到永远的事。失去你切切追求的,假如这些令你念兹在兹的只是浮云,你将可以彻底地悔改。所以,我们能够根据一个人对患难的态度来判断上帝对他的喜悦有多少。

上帝与我们的患难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每天都“自有”(太6:34)叫人忧虑的事。一些忧虑无关紧要、转瞬即逝——今天还念着,明天就忘了;一些忧虑可能要持续一阵子。一些难处来了走、走了来;一些难处却是慢性病,久不见愈。一些哀痛渐渐加剧,将悲伤与混乱由小及大带入你的生活;一些哀痛却是不可逆的——梦想破灭、所爱的人溘然长逝或是你自己奄奄一息,走到生命尽头。但是,不论你面临的是什么,耶稣基督的复活以及你因为他而得着的盼望将改变一切。你的信心能够日渐增长。你能够与云彩一般的见证人一同发自内心地宣告:“所以,我们不丧胆。外体虽然毁坏,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林后4:16-17)我们可以学习这样说、且是发自肺腑地说,因为这是真的。

如果你用心读过《诗篇》,如果你默想过《罗马书》第八章后半部分,如果你从前到后研读过《约伯记》,如果你真正熟读过《彼得前书》,那么你已经大概知道上帝的恩典将如何在患难中工作。但是,我们的难处总是说不完的。应对患难就像领受吗哪——你必须每天汲取营养。你无法预留养料,尽管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慢慢地更清楚要去哪里寻找,以便满足今日所需。

上帝的恩典与你的患难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你可能在理论上知道答案。你也可能在一些艰难的处境中,亲自经历过上帝的恩典。然而,当新的难处出现时,你会发现你对上帝的认识还不足够,或者从前的认识还不足以帮助你应对当下的患难。

上帝的回答满是风霜雨雪,我们却把它看成像是拍拍肩膀一样轻松。上帝要一步一步回答我们,我们却想要一剂速效药。上帝的回答要我们在时间中慢慢经历,也极为具体。但是,我们却以为只要口上说出正确的语句就够了。上帝的回答要把你变成完全不同的人。但是,我们却以为只要在我们旧有的样子上,再补充一些真理、原则、策略或视角就够了。上帝的回答写在人的心里,当中有很大的自由度。但是,我们却把它变成了机械的公式:“只要相信x就好了。只要作y就好了。只要记住z就好了。”没有哪个重要的真理是可以用“只要”两个字来敷衍了事的。

我们可能觉得正确答案只是一个老掉牙的故事,但是,我向你保证,上帝保准会叫你意外。他会帮助你停下来。你会经历挣扎。他会叫你愣住。你会受伤。他会不疾不徐,按照他的时间出现。你会在信心和爱心上不断成长。他将深深地喜悦你。你将发现这个过程比你以为的难得多——也好得多。恩惠、慈爱将一生一世随着你。迢迢长路走完,你终归要回到家中。不论你听过多少回,也不论你已经了解多少年,也不论你能把它讲得有多好,上帝的回答,其分量一定比你所以为的要重得多。

他要以他自己作你的回答。②

附录:
① C. S. Lewis, The Problem of Pain (1940; repr., SanFrancisco:Harper-SanFrancisco, 2001),91.
② 本书有些内容取自David Powlison, “God’s Grace and Your Sufferings,” in Suffering and the Sovereignty of God, ed. John Piper and Justin Taylor (Wheaton, IL: Crossway, 2006), 145-73.

可以把本书想成一个工作坊。带入你自己的故事,你将得着更多收获。圣经能够恰到好处地处理我们生活中所面临的任何难题。所以,把你的难处说出来吧。听听主的邀请,他希望你把心敞开。

用一句话来概括,耶稣说:“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约16:33)我们活在具体的生活里,而不是空泛的概念中。你正受邀真实地面对你实际遇见的患难。

雅各说,你将“落在百般试炼中”(雅1:2)。正是在这些时候,主能叫你的信心变得更稳固、更坚定。你将在患难中发现自己如何缺少智慧。于是,你寻求智慧。然后,上帝倾囊满足你的需要。

彼得说,你将“在百般的试炼中忧愁”(彼前1:6)。然而,在基督里,你已经得着那永不朽坏的。上帝应许用他的权能庇荫你,在你经过水火之时,他将叫你的信心变得更真实、更确切。

保罗说,“我们在一切患难中”,我们的父和主耶稣基督都将安慰我们(林后1:4)。你的患难与这个应许紧紧相依。上帝将安慰和坚固你,赐你越来越多的能力来帮助其他受难的人,不论他们正在遭遇怎样的难处。

大卫为自己祷告说:

求你转向我,怜恤我,
因为我是孤独困苦。
我心里的愁苦甚多,
求你救我脱离我的祸患。(诗25:16-17)

随后,他为所有属上帝的孩子祷告说:

上帝啊,求你救赎以色列脱离他一切的愁苦。(诗25:22)

你正受邀将你的需要、烦恼、愁苦和孤寂带到上帝最深的恩典和拯救中。

上文中所有人都提到与你类似的经历——或许各有各的难处,但这些经历都叫人备受煎熬。所以,把你自己的故事带到我们的讨论中吧!

  1. 你过去经历的最大的患难是什么?
  2. 你现在面临的最大的难处是什么?
  3. 你将来最害怕发生什么事?

想一想,答案要尽量具体。在书的空白处记上笔记。合上书后,也不要停止思考。为这件事祷告。隔天找你的密友聊聊。一边散步,一边想。我不是随便为本书起这个标题。因为我们不会泛泛而谈上帝与患难。我们将探讨上帝的恩典将如何直接地与你个人的患难相连。

别忙不迭的。找一支水笔或铅笔。给自己5到10分钟的时间——甚至更久也可以,假如这能叫你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心。

  1. 你在哪方面感到迷失?
  2. 你在哪方面需要帮助?
  3. 你在哪方面需要智慧?
  4. 你在哪方面需要勇气?
  5. 你在哪方面需要怜悯?
  6. 你在哪方面需要保护?
  7. 你在哪方面需要能力?

上帝赐下恩典就像戴手套,刚好能够与你的需要匹配。对于本书,得承担一大半的责任!如果你做得足够好,那将成为本书上好的部分。

让我再加点马力来开拓你的思路吧。或许,你想起一次伤痛的经历。但是,你继续往下想,可能另一件事也进入你的脑海。或许,某一个灼痛的时刻还抵不上某些艰难且叫你失望的关系,这些关系想必已经有好长一段日子了。重大患难有很多表现形式。有时候,一些看似芝麻大的小事,却是促使你在恩典中成长的理想实验室。你的救赎主邀请你想起你生命中的所有艰难处境,不论大小,然后把你的心完全敞开。在我们当中,没有谁在承受抽象的患难。我们每个人所经受的都是具体的患难。你可以坦率地面对这些实际的难处。

或者,还可以这样想。在你的生命中,发生过哪些大事?更具体一些说,你经历过哪些大大的好事呢?在我们的生命中,巨大的祝福往往与重大患难这个熔炉有关。耶稣自己也是“因所受的苦难学会了顺从”(来5:8)。信心与仁爱的光芒总是在幽暗之处显得更清晰、更突出、也更难能可贵。

同时,你经历过哪些大大的坏事呢?背叛、损失或痛苦往往将激发我们身上最常见的罪。在邪恶的锤击下,我们会发现自己心里暗藏的罪。我们可能心生憎恶、焦躁、绝望、压抑或困惑——或是这些通通都在我们的心里!

或许最常见的情况是,好事和坏事都是从我们自己里面出来的。试炼将带出我们最大的问题,而与你相遇、在你心里动工的上帝将带出我们里面最好的一面。所以,《诗篇》作者写道,

我未受苦以先走迷了路,
现在却遵守你的话。(诗119:67)

患难本身不是好事,但上帝会透过这件不太好的事动工,将无知的迷路人带回家。持久以及随时倚靠主的信心是圣灵所结出的最好果实。而唯有经历艰难,你才能够这样结果子。

你曾经经历过、此刻正在经历、将来也将经历患难。我已经邀请你思考你自己的经历,在随后的内容中我也将提及我自己的经历。

对于这样的敞开,我们有许多好榜样!我们见过亚伯拉罕、雅各和约瑟的患难。我们见过以色列的儿女先沦为奴隶,随后又在旷野流浪。我们见过命运多舛的拿俄米,然后是哈拿。我们见过苦命的大卫,然后是耶利米。我们见过饱经忧患的耶稣,然后是保罗。他们直言不讳地谈及他们所受的患难,而当他们在真实的经历中哀叹、祷告、说话、教导和敬拜时,他们显明了上帝的作为。

在随后的章节中,我将穿插四条线来见证上帝。圣经经文、你的经历、我的经历自然是不会少的。而第四条线是一首智慧的传统诗歌《稳当根基》。我之所以选择这首诗歌是因为,在这首诗歌中,某位不知名肢体发现了上帝在患难中的作为。请务必认真读一读歌词。如果你极为感动,不妨唱出声来。然后,再读一遍歌词内容。在令你第一印象深刻的地方划线或记笔记。

你们这些主的圣徒,根基何等稳当,
将信心建立在他的奇妙话语中!
对于已经逃往耶稣作避难所的人来说,
除了已经说过的,主还能对你们说什么?

须听主说:“不要害怕,我与你同在;
哦,不要惊惶,因为我是你的上帝,永作你的帮助;
我必坚固你,我必帮助你,我也必叫你站立得住;
我必用我公义、全能的手扶持你。”

“当你从我所引领的深水中经过时,
忧伤的河水必不漫过你;
因为我要与你同在,在艰难中赐福你,
在苦痛的深渊助你成圣。”

“在试炼的火中行走,你将发现你的道路,
我的恩典够用,作你供应;
火焰必不伤害你;我的目的只是要
炼净你的污秽,熬炼你为精金。”

“就是到老,我的子民也要表明
我至高、永恒、不变的爱;
当他们鬓间染上白发,
他们将仍像羔羊,怀抱在我臂膀。”

“在耶稣里得着休息的灵魂,
我不会,我不会将他丢给仇敌;
虽然整个地狱都试图击垮他,那灵魂,
我永远不,不、我永远不,不、我永远不丢弃。”①
(因后文需要,歌词为英文直译——译注)

我将在本章中先就这首诗歌简单地说两点,我也鼓励你寻找其他在患难中安慰你的诗歌。在随后的章节中,我们将按照歌词段落逐一探讨这首诗歌的意义和运用。

说话的人与说话的声音

1.是谁写了这首诗?

《稳当根基》这首歌的一个迷人之处是,它是一首匿名诗。恐怕只有上帝和诗歌作者才知道它的归属人。在这个急于追名逐利的世界,这首小诗只是一个不知名的灵魂向上帝所献上的诚心祭礼。诗人到底遭遇了怎样的重大患难呢?我们无从知晓。然而,诗歌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诗人对上帝的亲密经历,他亲身体验过上帝在他的患难中动工。说话的人是男人,还是女人?是年少,还是年老?是已婚,还是单身?是非裔,还是黄皮肤或白皮肤?是富甲一方,还是缺衣少食或是不穷也不富?是浸信会的,还是长老会或圣公会的?我们统统不知道。不论作者是谁,也不论怎样的惊涛骇浪正在侵袭他,总之,我们听见那位亲自介入作者生命的主在说话,好似一场及时雨到来。这位作诗肢体所写的话也能够向你的重大患难说话。因为匿名,你更加可以将这首诗化为己用,作为你领受恩典的管道。

2.是谁在这首诗歌中说话?

我们大概不会次次留意,但是,其实每首诗都有其特定的视角,诗歌将向我们传达谁是歌曲中的说话人,谁是歌曲中的听话人。例如,很多诗歌就像《诗篇》,是直接唱给上帝听的。比如,你唱到“求我心中王,成为我异象”②,你所表达的是你的需要和你对上帝的渴慕。

也有一些诗歌是将上帝唱给彼此听,就像另外一些《诗篇》。唱诵“奇异恩典,何等甘甜,我罪已得赦免”③,你是在宣告主为你所作的事。而《齐来崇拜歌》④这首歌是在呼求弟兄姐妹一同爱慕我们的主。

有时候,一首诗歌也可能像《诗篇》第一百零三篇,是唱给你自己听的。歌词“我灵镇静,上主今在你旁”⑤说的是你在躁动不安之时,要给自己盼望。而“兴起,我灵兴起,筛脱自疚惧怕”⑥这句歌词说的是,当你感觉你的罪过压得你不能喘息的时候,你要给自己盼望。

不论我们是唱给上帝听,唱给彼此听,还是唱给自己听,我们所说的都是我们的信心、我们的需要以及我们的喜乐。然而,在《稳当根基》中,你所唱出的是异乎寻常的声音。你只是在第一段歌词中提到主并呼吁彼此一同聆听主的教导。余下篇章都是上帝在直接与你说话。请注意后面五段歌词,每一段都是用双引号开头的。这些歌词是主向你发出的声音。虽然我们的动作是把它们唱出来,但实际上我们的角色只是聆听——就像《诗篇》50篇5至23节一样。

上帝在向你说话。仔细想想。你在用一种倾听的姿态唱这首诗歌。上帝到底在说什么?奇妙的是,他所说的与你的重大患难直接相关。他告诉你他是谁,他的性情如何以及他正在作什么——不是泛泛而谈,而是与你的当下经历息息相关。在你滴血的心旁,上帝向你喃喃轻语他的目的。他向你应许在你的迫切需要上提供帮助。大多数诗歌表达的都是我们的信心,把它唱给——上帝、彼此或是我们自己听。但是,这首诗唱出的是一个更基本的旋律。上帝要用他的声音召唤我们里面的信心。他正在召唤你。

把这用在患难上尤其适合。诗歌作者对受难者的挣扎和需要表现出极大的共鸣与同情。一个受难的人,最大的需要是听见上帝向他说话并体验到上帝如何在他的旨意中工作。倘使听见上帝的声音,把它铭记于心,相信上帝就在你身边,那么即使一切照旧,你的情形也大不相同。而倘使孤身一人,你只能盲目地回应。接踵而至的麻烦叫你应接不暇、分身乏术、悒悒不乐。你慌不择路,死拽着不能救命的稻草。上帝似乎隐形了,沉默了,远在天边。危险、苦楚和失去的痛在你耳边久久地咆哮。信心变得模糊不清。四面皆楚歌,吟唱出你的忧伤与困惑。你很难再想起任何事,你很难描述当下所经历的,你也很难感觉到耶稣基督的能力。

你或许可以向自己低声咕哝所谓的正确答案,但那听起来就像念通讯录一样无聊。你在祷告,但是你的祷告听起来就像和尚念经,缺乏真实,只是一些不着边际的虔诚话。面对一个活生生的人,你不可能这样说话。与此同时,在你里面翻江倒海的艰难却真实得不行,与和尚念经相差十万八千里。肩上的重担与心的伤口已经把你活活地吞没了。你跌入惊惶、痛苦、遗憾、迷失、苦闷、空虚与惶惶不安的漩涡。

这样的挣扎并不叫人意外。例如,《出埃及记》6章9节就提到以色列人因为“苦工愁烦”,把摩西的安慰当作耳边风。他们是如此颓丧,以致都听不进摩西的劝了。我想我们大概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些其他人听起来很在理、或许也很受用的话,到我们这头却成为干巴巴的话,没有任何的意义。

但是,上帝将动工,他不会任由我们走下坡路,直到我们彻底失聪和绝望。就像《出埃及记》的后文,上帝继续告诉百姓他要作什么,也必按着他所说的话来成就。百姓的患难、迷茫与内心的拒绝并没有在顷刻之间消失。但是,当故事发展到《出埃及记》第十五章时,百姓终于看见了、听见了;从上帝而来的喜乐叫他们情不自禁地唱诗颂赞。

在我们这个时代,主的声音和膀臂要比旧约时期真实得多。圣灵将在新造的圣徒身上大能地动工,向我们近距离地传递上帝的话语、同在与慈爱。受难者将在他们的重大患难中苏醒,听见天父的声音,看见救主的膀臂。

你需要听见上帝在说什么并亲身经历他是怎样一位言出必行的上帝。你需要看见他的作为是何等的沉甸甸、何等的重大。他从来不撒谎。他从来不会叫人失望(虽然他会依据自己的智慧,特意叫我们的一些心愿成空,好使我们摆脱虚假的盼望。)你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受伤害。他就在你身旁。恩惠怜悯要伴随你。这确实是他正在作的事。上帝的声音比你所受的伤害更大,比你所在的幽暗更亮,比你所失去的更持久,也比你所经受的更真实。

你苏醒过来。你把上帝的声音放在心上,你的心再次振作。你亲身经历他奇妙的声音。世界变了。你变了。他的声音改写你所受的每一次患难。他的作为——过去、此刻和将来的作为——将改变每一件临在你身上之事的影响与结果。你的信心增长,个性里充满诚实与智慧,你不再是稀里糊涂地相信,说不清、道不明你相信的是什么。你变得越来越像耶稣——一个多受痛苦、常经忧患的人;一个追寻上帝心意的人;他既爱属乎他的人,就爱他们到底。

用在你自己身上

在我们讲解《稳当根基》这首歌要如何在我们的患难中显明上帝恩典之时,我盼望你也可以搜寻其他资源领受恩典,得着坚固和帮助。

例如,还有哪些赞美诗曾经安慰过你,使你的心从黑暗转向基督?当遇见艰难的处境,下面这两首经典诗歌常常鼓励我。

1.一首既唱诵上帝,也可以唱给上帝听的诗歌。

《耶稣,罪人奇妙良友》(Jesus, Friend for Sinner)⑦这首诗歌的曲名只提及了整首诗歌一半的内容。耶稣也是受苦者的奇妙良友。威尔伯·查普曼(Wilbur Chapman)对生活的艰难直言不讳。他提到你的朋友会叫你失望。他说有些人根本算不上朋友,他们存心要伤害你。他知道肝肠寸断、忧伤难过与软弱无力是怎样一种滋味。他经历过狂风暴雨与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借着诗歌中这些生动的实例和比喻,查普曼希望你把自己也带入其中。而最重要的是,他从很多侧面提醒你,在你步履维艰的日子,耶稣就在你身边。他能听见你的呼求。

整首歌都是在以叙述的方式唱诵上帝如何介入我们的苦难。不过,我们教会很多年都将歌曲最后一段与结尾的副歌巧妙修改,从而将这首歌从叙述变成一首直接唱给救主的歌:

耶稣,我愿意接受
发现的恩典真多;
宝血,赦我罪孽,
我属也属我。
哈利路亚,奇妙救主!
哈利路亚,我良友!
救我、助我、护我、爱我,
与我同在到永久。

在曲子高潮处将歌词变成我们与上帝之间的直接对话,这对我个人帮助很大。因为英文的通用表达方式,诗歌一般都是用同一称谓写的。但是,圣经向我们示范如何使用多种称谓。圣经中的称谓往往经常切换,就像我们教会对这首诗歌的处理。比方说,《诗篇》第二十三篇在开头和结尾以第三人称讲述上帝是谁以及他做过什么。但是,在黑暗的幽谷,诗人却直接向上帝呼喊道:“与我同在”。

2. 一首唱给自己听的诗歌。

卡塔琳娜·冯·施莱格尔(Katharina von Schlegel)经历过密友的死亡。她经历了丧友之痛、泪水、忧伤、惧怕和沮丧。在《我灵镇静》(Be Still, My Soul)这首歌中,卡塔琳娜试着与自己角力,在丝丝的躁动和沮丧中寻求安静。她从多方面提醒自己,她最好的朋友就在她身边。在那一日,他将重建爱中的大喜乐,那时他必定会抹去她一切的泪水。基督也会这样对你。

除了诗歌,还有很多书也特别提及患难。读南希·格思里(Nancy Guthrie)和琼妮·厄尔克森·多田(Joni Eareckson Tada)的书总不会出错。还有一本不大有名气,但见解深刻的好书是丹·麦卡特尼(Dan McCartney)的《何必定要受伤》(暂译名,Why Does It Have to Hurt)⑧。

与许多重大主题一样——譬如耶稣基督的福音、与罪的争战、仁爱的样式,我们总能看见新的亮光。因为所有好书都是殊途同归,饮的是同一乐河的泉源,所以,这些资源常常能彼此互补。没有哪两本书的视角和内容完全雷同。我盼望本书虽说不是包罗万象,却也能使你得着些许的帮助。

附录:
① 本文所选歌词偏向现代英文,文本来自Trinity Hymnal, rev. ed. (Philadelphia: Great Commission Publications, 1990), no. 94. (The Trinity Hymnal credits Rippon’s Selection of Hymns, 1987; alt. )这个歌本可以采用很多家喻户晓的曲调。我最喜欢的曲调是AdesteFideles(也是《齐来崇拜歌》的曲调),这首歌会将每段歌词最后一句话唱两遍。
② 6世纪或8世纪爱尔兰传统诗歌,trans. Eleanor Hull, 1912
③ John Newton, 1779.
④ 来自John Francis Wade, 1751, trans. Frederick Oakeley, 1841.
⑤ Katharina von Schlegel, 1752, trans. Jane Borthwick, 1855.
⑥ Charles Wesley, 1742.
⑦ J. Wilbur Chapman, 1910.
⑧ Dan McCartney, Why Does It Have to Hurt? The Meaning of Christian Suffering (Phillipsburg, NJ: P & R, 1998)

保罗写道,“上帝坚固的根基立住了,上面有这印记说,‘主认识谁是他的人。’”(提后2:19)这奇妙的话永远不会改变。主认识你。这是关于你最重要的事实。你是他的人。这个真理能在你步履维艰之时带来根本不同。我们的诗歌在开头就要我们将生命建立在这个真理之上。

你们这些主的圣徒,根基何等稳当,
将信心建立在他的奇妙话语中!
对于已经逃往耶稣作避难所的人来说,
除了已经说过的,主还能对你们说什么?

我们可以从第一段诗歌的陈述和反问句中发现三个真理。

主还能说什么?

首先来看歌词中的这个问题:“除了已经说过的,主还能对你说什么?”使它在你耳边嗡嗡作响片刻。我不知道你平时是怎么读经的。不过,有一种读经方法可能导致你觉得上帝说得还不够多。撒但是如何堕落的?《历代志》里的数字为什么比《撒母耳记》和《列王记》所记载的要多出几个零?约拿如何才不会在鱼肚子里窒息?《希伯来书》的作者到底是谁?这里罗列的几个问题甚至还不是最容易导致教会分裂和困惑的问题。想想看,这样该有多好——如果主可以提供一节重磅级的经文,精确地指明基督再来的日期?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关乎洗礼和主餐在意义与形式方面的争议?具体地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带领和治理教会?清晰指明敬拜应该使用怎样的音乐?清楚解释上帝的主权与人的责任如何统一?形容圣灵将怎样向人显现,又怎样向人隐藏?

假使对于上文列出的这10个让人头痛的问题,上帝可以多用一节经文加以解释,这样该有多好!想想吧,假如圣经可以再多用一个自然段或一个章节,稍微解释一下艰涩深奥的话题,上帝可以对我们说多少的事!假如上帝可以把圣经里的家谱缩短一些,省略地图上几个小村庄的名字,把圣殿那些长宽高、碗盆、雕饰以及圣职的分工长话短说,这样该有多好!我们手上的这本圣经还是这么厚——说不定还能变薄几页——可是这些在教会耳边嗡嗡作响的问题却都被覆盖了,通通得到回答。然而,因为一些原因,上帝在他的旨意中没有这么作。

说到底,这关乎你在读经和聆听时所寻找的到底是什么。一旦涉及那些最重要的、事关生死的事,除了已经说过的,主还能对你说什么?你要把你的生命交给谁?你将遭遇什么?你是不是正在面临亲友的叛离?回天乏术的重症?使你残缺的身体障碍?不断侵袭你的罪?这些才是圣经所关心的。而上帝的话语能够应答所有关乎存在的根本疑问,诸如——对于死亡我们到底应该盼望还是绝望、目的与虚无、善与恶、爱与恨、相信与惧怕、真理与谎言。上帝的怜悯可以解开罪的死结吗?他的公义可以洗雪冤屈吗?上帝拥有怎样的性情?人性又是怎样的?患难的意义是什么?对于这些,除了已经说过的,主还能对你说什么?仔细地听。他已经没有其他可说的了。

你们这些圣徒

第二,想想开头这段诗歌对你的形容。你是上帝众多“圣徒”中的一分子。上帝用这两个简单的字告诉你:“你是我的。你属于我。”他认识属于他的人。在现代词汇中,“圣徒”这个称呼已经失去了它原初的高雅,如今,这个词只是用来形容在属灵上表现卓越的个体。但是,根据圣经——这是上帝用来定义圣徒的方式——它形容的是一群普通人,他们属于那位最卓越的上帝、他们的救赎主。我们的救主作成一切了不得的大事。即使拥有最卓越的表现(而实际上我们的表现往往很糟糕或是不好也不坏),实情也是:“我们是无用的仆人,所作的本是我们应分作的”(路17:10)。上帝将你称为圣徒,是为了指明谁是你的主人,而不是要把你捧上天,以致僭越了你的本分。圣徒这个称呼不是你的功勋章。它是你的入伍从军证,是主人为你挂上的狗牌。当上帝在你身上写下他名字的时候,患难的性质就彻底变了。痛苦、损失与不堪不再是世界末日和终止你盼望的死亡通牒。

因为上帝说你是他的“选民、圣洁、蒙爱的人”(西3:12),所以,你必定将永远住在他的殿里。这将使你脱离网罗,叫你这一生更殷勤地在他里面像小孩子一样谦卑,也更多地帮助他人。你所盼望的将成为现实,远远超乎你的所求所想。

如果你不是上帝的圣徒,那么伤痛与沮丧——昨天的、今天的以及明天的,将成为你的扫帚星,使你一切所盼望、看重和追求的事物转眼成空。在你死的那一天,你所有的梦想也将随之消亡(箴10:28)。你的梦魇要变成现实。这不只是因为未来某个遥远的审判日。这是你的死所引发的必然结果。但是,进入基督的生命和基督的爱,这时患难与伤痛将成为唤醒和增添你真实盼望的媒介。你已经得着了那不能朽坏的基业。你所盼望的必要实现。这是耶稣的生所引发的必然结果。基督教的信心不是向未知的黑暗跨出信心的一步,意即,带着不信的心向前跨步——在不信中跨入黑暗,冒着失去性命的危险打赌耶稣没有复活升天。不是的,作基督徒是走在曙光的大道上,这条路越照越明,直到日午。

作避难所

第三,这段诗歌还提到了关于你的一件大事。耶稣是你的避难所。你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难民”。你仓皇逃命,然后在耶稣里面找到所有的庇荫和救助。2005年9月,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及亚拉巴马州不计其数的人在卡特里娜飓风的侵袭下流离失所。很多人在逃命时都来不及带上什么——结果一无所有。他们变得异常无助。他们需要食宿、医疗、衣物、钱款、治安保护和新的开始。但是,一位官员因为将这群无家可归的百姓称为“难民”,竟然惹出轩然大波。这个词听起来有些侮辱人。说到难民,我们脑海里发现的是一群为逃离种族灭绝而从波斯尼亚或苏丹来的难民,他们的难民营破兮兮的,像蓬草房一样。

可是,我们却是一群引吭高歌的快乐难民。这个词对一些人来说可能有些不雅,但是在基督里,它所代表的却是荣耀和盼望。我们就是一群难民、侨民、无家可归的人、流离失所的人、彷徨的行路人、异乡的寄居者和云游客,正在寻找我们真正的家园。圣经将太多人们习以为常的概念都彻底颠覆了。那些关于软弱和羞耻的词——奴仆、贫穷、被钉在十字架上、软弱、避难——成了喜乐的代名词。避难的人无处容身,脆弱不堪,只能眼巴巴地指望他人的救济。然而,你却能在主你真正的避难所里,找到你一切所需用的,得着你做梦也想不到的祝福。

不作难民的人呢?这样的信息俯拾皆是:相信你自己。自信、自足、自强。自我独立。肯定你自己。这是你配得的,所以大胆说出你的想法,你怎么想、怎么感觉,就怎么说。你可以随心所欲,也随心作你想成为的人。这是当下文化所兜售的一个美梦,而它是个易碎的梦。如果你仔细看,这样的人刚好是《箴言》书里所形容的愚昧人。像愚昧人一样生活,后果是可怕的。

但是,像难民一样乞讨却能带来生命。作难民和侨民的日子往往充满艰辛。“专心仰赖耶和华”(箴3:5)感觉好吗?倚靠是不是意味着安逸、温暖、稳妥和舒适?有时是这样。躺在妈妈怀中的孩子安稳又恬适,就像《诗篇》第一百三十一篇所描绘的。然而,即使这首诗歌中所描绘的安稳,也是诗人与自己角力后的产物。在多数的诗篇里,信心意味着你需要在前途未卜、危险重重的处境中相信一个人。

需要帮助这件事容易使人方寸大乱。即使最后得到的是喜乐平安,倚靠这个过程本身也不叫人享受。你必须将你的忧虑卸下,交给顾念你的上帝,因为你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彼前5:7)。你的忧虑把你压垮了。你正承受很大的压力。你很无力,你也知道自己很无力。一些你无法控制和解决的问题成为你的重担。日子很难熬。你感觉精神崩溃,愁苦难言,坐立不安。你以一个难民的形象出现,所以,你不是喋喋不休地夸口你的资本,而是承认你的忧虑。而你在天上的父顾念你。他大有能力、充满良善。这下你总算平安了!最终,你将得到平稳的休息。

《诗篇》第二十八篇用寥寥数语勾勒出这整个过程。大卫的话等于在向上帝哭求:“救救我吧!如果你不垂听,我就没命了。”这样的感觉很不舒服。他四面受敌,历经风霜,整个身子都暴露在外。他无计可施,也没有可以投靠的地方。而上帝当真听了。结果是欢呼和感恩。

他听了我恳求的声音。
耶和华是我的力量,是我的盾牌,
我心里倚靠他,就得帮助;
所以我心中快乐,我必用诗歌颂赞他。(诗28:6-7)

需求变成欢喜:“你是如此的美好!”哭求变成高声感谢:“谢谢你!”需要帮助着实叫人难受。但是,找到帮助却是一件好得无比的事。

耶稣说“灵里贫穷的人”有福了(太5:3),这句话再次把一个贬义词彻底改写。“贫穷”本是用来形容难民和乞丐的。而“灵里贫穷”的意思是,你知道自己已经一贫如洗。你意识到自己迫切地需要帮助,这个帮助只能从上帝那里得着。而上帝乐意厚赐帮助,他要祝福你的,竟是在永生的国度中他自己的同在!无法解决的患难(就像无法解决的罪)是使你得福的大门。上帝不会对受苦之人的患难坐视不理。所以,上帝的小羊,别怕——他给你的,是他的国度。

我们的门徒学习资料往往不会告诉我们这一点。我们学习如何灵修。我们学习发现自己的属灵恩赐。我们研究好的教义。我们学习如何研读圣经以及背诵经文。这些都是好的。但是,我们未必懂得应该如何求助。《稳当根基》这首传统诗歌能教导你如何求助。上帝借着重大患难教导我们向他求助。我们一旦寻求他,就能找到他。

我的故事

本书是从经历而来,而不是一本光谈理论的书。在本书的一些章节,我将分享一些我自己的小故事。

一些年前,我曾从费城飞到美国中西部参与两群需要和解之人的会谈。我们六个人坐在一起,讨论彼此关系当中的受害和过节。双方的洽谈很顺利。但是,一天下来,虽然听到不少真诚和有建设性的沟通,我自己却在不断遭受一件怪事的侵扰。每次我准备开始说点什么,说到半截大脑就一片空白,这样的事至少出现了六七次。不论我想表达什么,我脑中的想法总是容易一次次莫名其妙地消失。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说什么。这把我吓出了一身汗。

回到家时已经很晚了,那一夜,我躺在床上,不断回忆白天出现的场景。这真是一道晴天霹雳。我的工作是教导、辅导和写作。也可以说,我的工作是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如果我都记不起我之前想说的话,那么我就不可能去做我应该做的事。我好像一个因为受伤而彻底退役的棒球投手,正面临一场很大的人生危机。

在那个静悄悄的黑夜,我在祷告中将我的忧愁说给上帝听。我的祷告很简单:“主啊,你说过你是我们患难中的帮助……以下是我的患难……请你帮助我。”还好,让我稍微宽心的是,在回顾白天谈话的过程中,我慢慢想起了我原本要说的话。不过,还有两件事对我的帮助更大。

首先是我想起25年前我的牧师对我的谆谆教导。当年,他很认真地在会众中门训小组长和神学生。他厉声警告我们不要将恩赐变成身份,将事工变成偶像,说到这些事时,他的语气总是又急切又直接。他要我们试着假想一个问题:“如果你不幸遇车祸,大脑永久受损,结果将怎么样?你再也不能做你现在很喜欢做的事了。等到你在麦当劳端盘子、到仓库进货、倒垃圾、拖地、洗厕所……你还能够甘心乐意作这样的工作吗?”

我们需要回答:“是的,我乐意作这样的工作。”我们可能会为身体损伤和所失去的机会痛心,这是自然的。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所有的正经工作里知足。在饭店当清洁工是一份崇高的工作。门卫也能够为顾客、其他雇工及雇主带来可见的祝福。

牧师的观点是,从上帝的设计来看,你的恩赐只不过是——为了实现有益的目标而向上帝借来的能力。从上帝的设计来看,教牧是卑微的工作。这份工作意味着你要成为仆人、别人的助手和帮助者。你东跑西奔。你舍弃自己的性命,好叫另一个人的日子好过一点。不满和抱怨透露出你内心的骄傲,似乎这样卑微的侍奉“有损我的身份”。

多年以来,我常常这样反思,察验我的态度。那一晚,在静静的黑夜中,这个问题不再只是假想的提问。我已经多次无法胜任我目前的工作。如果我不再能够使用上帝暂时借给我的恩赐,我可以接受这个事实吗?我依然可以真正地自足吗?

第二是《哥林多后书》第十二章的经文。这段经文与前面的假想殊途同归。保罗提到上帝为了防止他骄傲,三番五次叫软弱与痛苦临到他,使他备受折磨。他祈求上帝将这些难处挪去,它们实在太让人煎熬了。但是,上帝却告诉他,“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林后12:9)。福音的重要原则是,基督的恩典与能力将在我们的软弱与需要上显明出来。基督面对各式各样的艰难与局限都心满意足。他所活出的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我什么时候软弱,什么时候就刚强了”(林后12:10)。

那一夜,这些想法一直在我脑子里回转。“真的是这样吗?我今天经历了这么多焦头烂额的事,遇到一个天大的危机,此时此刻,基督还是真的吗?”我心里默默想着,反复思考和祷告。感谢上帝的恩典与大能,在我得出结论时,我内心很平安。上帝说“我的恩典够你用的”,这是真的。我不喜欢当下的遭遇,但是,重点是,我可以告诉自己:“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不是为了我的能力而活。如果有一天我真的残废,在内心深处,我知道我可以接受。”

我的心渐渐安静。我紧绷的神经松弛了,进入似睡非睡的状态。但是,就在这时候,又有一件事蹦到我的脑海中。平安面对这个重大的个人灵性议题为我的心灵腾出更多空间,使我可以思考实际层面的事。这时,我刚好想起来几天前我开始使用一种降胆固醇的新药。医生没有对我提及任何副作用的可能。但是,我明天早上应当问问我的医生或药剂师。这只是一件举手之劳的事:“明早打个电话,咨询一点信息。”但我所面临的却是千斤重担:“我可能再也不能胜任25年以来我一直在从事的工作,这是我热爱的工作,是我用以养家糊口的职业。”但与生活中里的很多事一样,我们的忧愁往往比我们的心更大。我终于睡着了。

第二天一早,我在主治医生的办公室留了一张便条,自己倒是亲自跑了一趟药店。我向药师简要叙述了一番昨天发生的事。她听完回道,“是不是这样的?你开车到1英里以外的便利店买东西。结果,你出门走过三个街道口,就完全忘记你要去哪儿了。你半路走丢了。”我说,“没错,就是你说的这样——半路走丢。”她说,“头脑犯晕是这类药的典型副作用。停用一段时间试试看吧。”我决定停药,结果,此后这样的问题再也没有出现过。

赞美上帝!那是我生命中很特别的一天。我很感恩当时我没有在神志上残废,最终的情况是,这个重大患难是可以医治的。但是,更叫我感激——由衷感激——的是,基督亲自与我相遇,在我需要的时候成为我真实的倚靠。当那个假想的问题成为现实,而不再只是假设时,我经历到答案的真实,它带给我永恒的意义。我热爱透过文字事工帮助其他人。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有一天我终究不再能够从事这份我喜爱的工作。因此,可以口齿伶俐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不应当成为我对自己身份的定义,这异常重要。我是软弱的,基督是刚强的。我是逃往基督寻求庇护的难民。我是他自己百姓当中的一员。

用在你自己身上

在你的患难中,那位全知全能的上帝通常会向你提出五个相辅相成的重要问题:

  1. 此刻你正在面临怎样的患难?
  2. 上帝对你说过哪些赐下生命的话语?
  3. 你的智慧朋友给过你怎样的建议?
  4. 你怎样才能与自己真实地角力,转而信靠上帝?
  5. 接下来你可以作什么?

你看见在我刚刚所讲的故事里,上帝在这几个方面都作过工。你也可以用这些问题来问自己。

1. 你正面临怎样的患难?

第一个问题很容易回答,因为此刻你肩上正承担着生命中的某个重担。你正在面临怎样的事?如果你想的是天大的患难,没办法三言两语就说明白,或许你可以先从大问题当中的某个小切面入手。上帝知道我们每次只能向前走一小步。我们不是腾云驾雾、日行千里的超人。

2. 上帝对你说过哪些赐下生命的话语?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有很多。你是不是已经想到一些从上帝而来、关乎上帝的真实话语,这些话语刚好能用在你当下的处境中?在我思路错乱的时候,《哥林多后书》第十二章刚好将上帝的大能与我的软弱结合在一起。这些经文为我的经历“披上外袍”。哪些话语曾经在过去帮助过你?或者,你需要重新听见关于上帝身份的信息?你可以读一些以苦难作为背景的经文。我们一般往往最容易想到的是《诗篇》、《约伯记》、《哥林多后书》和《彼得前书》。但其实圣经中还有很多地方也会提及我们的患难。有没有一首赞美诗可以叫你想起你在上帝的眼中是谁?一篇将上帝真实带到你患难中的诗篇?一个从书本或讲道而来,讲述上帝如何在患难中动工的知识点?一个关于上帝要在将来如何行动的应许?

3. 你的智慧朋友给过你怎样的建议?

第三个问题很重要,但可能不容易回答。你需要其他人。在艰难时期,我们往往容易忘记这点,而选择一个人独自承受。谁可以与你同行呢?问问你自己:“我最信任谁?谁能够温柔体贴地触碰我心底这些像瓷器瓶子一般的脆弱挣扎?谁能够教我打开话匣子,认真倾听?谁能够替我保密、细心祷告,同时乐意用爱心说诚实话?在我所知道的人当中,谁是那个最机智、直言不讳、谦卑、信任、老练、勇敢的朋友?”没有哪个朋友是十全十美的!但是,上帝放在我们身边的这群不完美的肢体,同时也是智慧、体贴、可靠的——这也正是你渴望在别人面前的样子。谁能够分担你的重担,将你的忧虑卸给上帝,不断地为你加油?

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周围的人可能缺少见识——甚至非常愚拙。他们可能像约伯的朋友,使你受冤屈。他们可能给你很糟糕的建议。他们可能对你许诺愚昧的话,这些许诺完全不符合上帝的性情以及他在艰难中的动工方式。他们可能好管闲事,只想解决问题。他们可能很难叫人信任,热衷于传舌。所以,你不能随便叫一个朋友与你同行。

在我刚才所讲的小故事里,我的牧师是个不能缺少的关键人物,尽管他早些年前已经过世。当时妻子在我身旁已经睡着了。但是,在那个漆黑的夜晚,牧师多年前对我的教导依然在影响我。

4. 你怎样才能与自己真实地角力,转而信靠上帝?

第四个问题能够使你奋力搏斗,将真理变为你自己的一部分。努力记住那些容易遗忘的真理,把它们放在心上。真心寻求上帝。转向他,你很可能就能远离那些深藏在你本性里的老罪。焦虑?气恼?绝望?逃避?上帝是怜悯人的。他“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雅4:6)。别害怕对上帝说真话,告诉他你的患难、你的罪、你对怜悯的渴望以及你的挣扎。几十首诗篇走的都是这样的风格。向你的天父祈求赐下圣灵。一切我们所能想到的智慧、信靠、平安、勇气、爱、忍耐和盼望都来自他的亲手触碰。

真实角力不是万能药。这样做不等于“宣告得胜”。它不是借用某个宗教真理走捷径,绕开艰难本身。它也不是终日沉溺在痛苦与自怜之中,无力自拔。上帝在用他的方向指引我们。祈求。寻找。敲门。他先找到你,他也乐意叫你找到他。

5. 接下来你可以做什么?

第五个问题需要你实际思考“接下来怎么办”。面临重大患难,严峻的问题总是比你能想到的解决方法多,但是,这并不表示你完全不能采取有效的行动。在我的例子中,我不能解决当天所出现的困境,但是,我依然可以打几次电话。卡塔琳娜不能叫她所爱的朋友复生,但是,她依然可以将她灵魂的煎熬写成诗歌,到今天我们还在唱她的这首《我灵镇静》。接下来,你可以作出怎样看似微小、但意义重大的行动?这可以简单到在祷告结束后给朋友打电话,或是洗衣服、付账单、去上班和腾出一天闲空在公园里散步。

在《稳当根基》这整首诗歌中,第2段到第6段的歌词都在双引号内(我将在后文各段歌词中省略双引号)。唱诵这些歌词的人是你,但事实上却是上帝在亲自与你说话:

须听主说:“不要害怕,我与你同在;
哦,不要惊惶,因为我是你的上帝,永作你的帮助;
我必坚固你,我必帮助你,我也必叫你站立得住;
我必用我公义、全能的手扶持你。”

我将重点讨论上帝在这里所说的两件事,然后指出一个很重要的运用。

要避免的回应

请注意在患难来袭之际,这段歌词对我们的内心描述。你将怎样回应重大患难呢?用“害怕”和“惊惶”来概括的你的心境大概八九不离十了。如果实话实说,你应该会感到震撼、狼狈不堪、整个人都被吸进去了、彷徨、烦乱、惴惴不安。你感觉很挣扎——永远在挣扎。挣扎说的是发生在你内心的一场恶斗。你正在与某个对象奋力地肉搏。如果你完全感觉不到所发生的事有如刀刃割在你心头,那你就是一块石头,而不是人。上帝形象的承载者并非刀枪不入。

在一定程度上,害怕和惊惶是自然的反应。但是,如果在你的苦恼和焦虑当中找不到上帝,问题就来了。在信心中的真实沉痛变成了与上帝无关的烦忧。伴随困扰来袭,它们将侵蚀你的思想、言谈、情感、未来和信心。在夜晚睡不着的时刻,你满脑子想到的都是这些事。如果你睡着了,它们将在清晨第一时间把你叫醒。惊惶可能意味着许多试探——从烦忧到身心失调,从失望到绝望,从担忧到惊恐,从沮丧到狂躁。

面临患难还有一种伪装回应,即试图压抑自然的惊惶与害怕。一些人会刻意淡化叫人惊惶的事实,他们对自己做大量的精神暗示,使他们对近处的患难麻痹。但是,圣经从来不推崇这种无动于衷的冷漠。一些人会变得尖酸、刻薄、沧桑、无情以及刚硬——一点都不像题为“在‘你患难’中的恩典”这样一本书的读者!但是,圣经从来不推崇尖酸的人。另一些人索性蜷缩在一隅,他们对伤害是如此胆战心惊,宁可躲在自我保护的甲壳里,哪怕这个甲壳会带来剧痛也在所不惜。想要躲避伤害是正常的,但是,圣经从来不推崇单打独斗。也有一些人为逃避痛苦,会转向看似舒服的虚假的避难所,比如娱乐、消遣、美食、醇酒和毒品。但是,圣经从来不推崇通过某种上瘾来缓解痛苦。

圣经所推崇的倒是要我们诚实地面对软弱和痛苦——就像耶稣和《诗篇》作者所作的,这是为了叫我们里外如一,也是为了爱其他与我们一样的难友。真心承认那些叫你害怕和惊惶的烦忧是多么的沉重——因为害怕和惊惶的事情确实会发生在我们身上。在艰难中感到焦虑很自然,所以上帝给了我们一个更好的方向,那就是信靠他。问题不是出在烦忧使我们感觉烦忧,痛苦使我们感觉痛苦。伤害本来就会使人受伤。问题是,当我们整个人都陷在患难里面或是不择手段想回避痛苦时,上帝已经悄悄地与我们失联了。他只是模糊的事后补救方案——与火烧眉毛的烦忧相比,他好像轻飘飘的、遥不可及。或者,我们会想象某个变戏法似的、即刻使我们转危为安的假神,只要我们能够呼喊到他。痛苦本来就会诱发出一系列的惊恐、难过和烦恼,而由于我们悖逆的心,这往往将导致我们用不信和拜偶像来回应。当然了,除非我们能够想起这首诗歌在第二段对我们所说的话。

相拥的应许

请注意上帝还对我们说了什么。虽然我们感到惊慌失措是正常的,但上帝给了我们许多更好的理由,邀请我们做出人所能做到的最好的回应。这些理由以耶稣亲临重大患难时所出现的想法、动机、情感、言语和行动为基础。

在第二段歌词中,上帝对我们的害怕和惊惶讲了7个应许。它们不是出自诗歌作者的自创。这段内容与《以赛亚书》41章10节的经文非常相似。上帝说了这些话,诗歌一字不落地引用它们,随后稍作修润,使歌词的韵律更容易演唱。我将上帝在圣经中的原话用斜体表示,将修润过的歌词用括弧表示:

不要害怕,我与你同在;
不要惊惶,因为我是你的上帝;
(永作你的帮助。)
我必坚固你,我必帮助你,
(我也必叫你站立得住。)
我必用我公义、(全能的)右手扶持你。”

那位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听过这些话,将它们放在心上。现在,他要把同样的话说给你听。

你在听吗?

我们可能感到很难放慢脚步听。我们可能根本就不想听。我们可能正忙于倾听上千种声音,包括我们自己的声音。我们也可能感到是如此疲倦沮丧,以致提不起兴趣听了。但是,不论具体情形如何,我们最大的问题是不再能够听见上帝的声音。我们完全沉溺在自己的经历、想法、感觉和观点中。

拉丁文“incurvatus in se”一针见血地指明罪的这种内向性。我们向自己弯曲。罪的内向性刚好使我们偏离上帝。你(或其他人)遭遇患难,你将经历(或见识到)这样的弯曲有多么可怕。想从自己里面跳出来很难。

但是,上帝依然乐意不断向我们说话。听听在这首诗歌中,他离我们有多么的亲近。这位赐生命的主给了我们一对聆听的耳朵。向内的弯曲可以改变。圣经经文也是这样的范例。诗篇的语言是向外呼求,而不是朝里看。耶稣是最卓越的教师。在他患难的巅峰,你不能在他身上看到任何向内的弯曲。他听见上帝的声音,存记在心。他在缺乏、给予和信靠时,转向上帝:“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父啊,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太27:46;路23:34,46)他用实际可见的爱转向其他人:“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看,你的儿子!……看,你的母亲!”(路23:43;约19:26-27)他真实地表达他的痛苦经历:“我渴了……成了!”(约19:28,30)

这就是那位我们将逃往作避难所的耶稣。这位无比细心、心思缜密的听话人走在我们前面。现在在与我们同行的途中,他温柔地改变我们的任性和骄傲,他知道我们容易健忘、分心、朝三暮四。他先处理最大的问题。所以,诗歌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新生命的话语出现,首先将给我们一对能听的耳朵。

上帝正在说话。他的羊能听见他的声音,甚至在死亡的幽谷也一样。你在听吗?

这段诗歌的开头非常意味深长:“我与你同在”。这是整本圣经里最重要的应许,也是我们在牧养遭遇艰难者时传达的核心应许。为什么大卫面对危险和性命随时可能遇害,可以说“我不怕遭害”呢?他在诗篇中随后告诉我们,“因为你与我同在”(诗23:4)。不论发生怎样的事,你都不是一个人在独自承受,你没有被遗弃、被忘记。上帝的同在是整本圣经的核心应许,是罪人和受难者的盼望,这并非偶然。它是摩西唯一心心念念的,没有它,所谓的应许地不过是中等货色的地业。它是大卫一生能够逆流而上的原因。而它最终在那名为“以马内利”的身上得到成就。当上帝成为人在我们当中行走时,他一切的应许都成为“是”与“阿们”(林后1:19-20)。

在我们彼此相拥的过程中,“我与你同在”这个事实也会变得更真实。虽然在基督里的兄弟姐妹不能替代上帝,但是,活在信徒当中是我们领受上帝恩典的重要管道。基督的恩典体现在——我们与彼此的关系当中。在患难中,上帝将借着其他人来安慰我们。

问题之外的“问题”

请容我根据“我与你同在”这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应许,分享一个牧养方面的实际应用。

患难往往会带给我们双重的痛苦。首先是“问题”本身——或许是病痛、贫困交加、背叛以及亲友的去世。这已经够难的了。但是,此外往往还有别样的困难使事态雪上加霜。其他人,甚至那些想要表达关心的人,往往也不能为患难中的人带去真正的安慰。在困境中受煎熬的人往往将遭受旁人的误会、干涉和忽略。这些回应使受难者在原本已经够糟糕的处境中,又连续遭受关系与心灵层面的孤立。

例如,约伯经历到儿女的死亡、家财散尽以及昼夜不休的皮肉之苦。可是,随后他还要应对妻子与朋友的嘲讽。这些人加重了他所受的患难。他们误解他、苦待他,使他变得孤立无援。约伯一生最艰难的日子,也是他最孤独的日子。

与之类似,耶稣在敌人手中经历到背叛、讥讽和折磨。至于他的那些真朋友,他们先喋喋不休地争论谁是最大的。接着,他们恍恍惚惚地落入昏睡与无知。随后,他们作鸟兽散,一个个迷茫,受惊、逃窜、满口否认。在耶稣最痛苦的时刻,他也必须独自承受这一切。

难上加难是极为常见的经历。一个年轻女子失去了她心爱的父亲。她的朋友起初还表现得很支持,但是很快他们就厌倦了她掉不完的眼泪,这时候她还远远不能够从自己的悲哀中走出来。他们不再看她是朋友。又比如,孩子重度残障,他的父母所面临的是一生的煎熬。此外他们还必须遭受他人的各种反应。亲戚朋友开始疏远他们,或是一提起这些事就语塞和不知所措,或是只顾帮倒忙,在伤口上撒盐,或是根本懒得介入,或是给出五花八门不着边际的建议和方案,这些建议显露出他们对实情一无所知。病痛因为孤立而痛上加痛。

还有一种可能。爱你的人往往一股脑子把精力都放在那个“问题”——你所面临的患难上。他们问你难处是什么。他们祈求上帝帮助你解决问题。他们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在意你,热心地帮你排忧解难,但是这一切却可能无法叫你感受到温暖。他们已经把这个人——身处患难的人给忘记了。

在我们眼泪被彻底擦干的那一天到来之前,很多重大患难都无法改变:治不好的疾病或残障;这辈子不能洗清的冤屈;已经死去的爱人;已经破碎的婚姻;已经失去的钱财。在这当中,你或许能得到部分的帮助和救赎,但是想要彻底改变现状是不可能的。

然而,不论这些问题最终是不是可以解决,结果都是在面临属灵的挑战。现在的状态怎么样?你学到了什么吗?你在哪些方面失败了?你在哪些方面需要鼓励?你可以在痛苦、有限、软弱和失去当中有智慧地生活吗?你会将患难与自己的身份紧密相连吗?你有没有在信心和爱心上增长,还是变得萎靡不振了?这些才是生死攸关的大事——最终,这些议题比“问题”本身还重要。这些事需要你去提问、思考、倾听和回应。消化它们需要花时间。而对于这些最重要的事,其他人往往笨口拙舌,不能作明眼人,却煞费苦心想要替你解决那些往往无解的难题。

在健康问题难以得到诊断和医治时,我们往往容易看见这样的双重患难。耶稣遇见过“一个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在好些医生手里受了许多的苦,又花尽了她所有的,一点也不见好,病势反倒更重了”(可5:2-26)。她的故事能引起当代人多少的共鸣!流血不只是实际可见的疾病。然而,那些试图救助的举措却叫她的处境越发可怜。两千年过去了,这样的事并没有减少:错误的诊断、不合适的治疗、可怕的副作用、相悖的医疗建议、白白投入的时间和财力、虚假的盼望一次次落空、不必要的眼泪一次次流出、缺乏合理解释、对受害者指手画脚以及本该援助的人爱心减弱,变得越发冷若冰霜。

巴刻(J. I. Packer)曾经说过,“半真半假的真理若要伪装成全部的真理,就是完全的谎言”①。我们可以拓展这句话。半心半意的恩惠若要伪装成全心全意的恩惠,就是完全的伤害。想要解释并解决“问题”,这无疑是一种帮助。但是,这样做却可能忘记那个正备受煎熬的人,不论如何,他都需要慢慢学习接受正在发生的患难。

所以,不论你因为所受的患难遭人遗弃,还是因为其他人对“问题”过分执着而承受双重打击,这首诗歌的第一段歌词都能带给我们不可思议的教牧安慰。上帝先向我们在艰难中所经历的害怕、惊惶和孤立说话。然后,他用他石破天惊的恩典的应许回答道,“我与你同在”。他用他自己作这一切的答案。

我的故事

我的第二个故事也与身体状况有关。去年,我得了好几次憩室炎(一种肠道疾病——译注)。为我看病的医生说话从来不拐弯抹角,她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任何一次病发你都可能会没命。你需要动手术——越快越好。”所以,我听了她的建议。

打麻药一段时间后,我醒了,处于手术后那种晕乎乎的状态:大脑混沌,又痛又渴,日子变得很漫长。这些都是意料当中的事。但是,还有一件更叫人心慌的事也出现了。我所经历的一切似乎都离我很遥远。我感觉自己与身体脱节了。生活很不真实,情绪失调,找不到方向。这是一种身心分离的经历。那个所谓的“我”似乎已经离开了我自己,我不再是一个能够体验、选择和思考的人。说起来,这种感觉就像那些所有我们平时能够感知的事物都离我而去。你不会想要这样的体验。比起不再拥有作为人的实际存在感,之前我想不起下一句要说什么的毛病简直不值得操心。

面对这样恍惚的状况,其他人通常会怎样回应呢?由于这些表现可能是麻醉剂引发的副作用和生理反应,最不费脑的回应大概是:“别担心了,等你身体功能恢复以后,奇怪的感觉自然就消失了”。这是护士给我的答复。她看我只能看见一个出了毛病的身体。这当然是真的。然而,在这个身体里面,还有一个正在经历巨大痛苦的人。

我给我的一个知心好友打电话,向他三言两语描述了一下事情经过。时至今日,我的这位朋友依然不能向我解释,他当初为什么会在听完我的描述之后选择那样做。他没有从生理学角度向我作解释。他没有对我说,“别担心了”。他没有问我任何的问题。他没有尝试辅导我。他没有为我祷告。他只是对着我念上行诗篇,一篇接着一篇,一口气把15首上行诗,从《诗篇》第一百二十篇一直到第一百三十四篇都念完了,不带任何评论。他在意的是我这个人,一个正在经历极大不安的人。他后来告诉我,他当时唯一想起的一件事是,他知道我喜欢读《诗篇》。他觉得读诗篇能够帮助我,因为这些文字通透、真实、清醒,而且字里行间都是上帝的影子。他说对了。

等他念完后,我再次感觉到自己的存在。然后,他为我祷告。为这件事,我由衷地感谢上帝。《诗篇》把上帝带到了一个人里面。

我为什么会改变,我是怎么改变的?我改变是因为在我连自己都找不着时,上帝把我找着了。我改变是因为信仰的语言是真实、清醒的语言。我改变是因为一个朋友为我做了一件闻所未闻的事。我改变是因为一场大手术和可怕的麻醉剂使我变得需要帮助。我改变是因为我相信、认识、需要和信靠我的救主,在《诗篇》里到处都能找到他——所以,我能够听见他的声音。

用在你自己身上

很久以前,上帝曾经多次多方告诉我们的父辈“不要害怕”。这首诗歌敏锐地发觉《以赛亚书》41章10节中上帝言语的逻辑,在他百姓受患难的日子,他这样回应他们:

反应:“不要害怕。”
原因:“因为我与你同在。”
反应:“不要惊惶。”
原因:“因为我是你的上帝。”

同样的信息也在前面的经文中出现过,经文是《申命记》31章8节:

原因:“耶和华必在你前面行,他必与你同在,必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
反应:“不要惧怕,也不要惊惶。”

后面出现的一段经文,说的也是这个信息,经文是《腓立比书》4章5至6节:

原因:“主已经近了。”
反应:“应当一无挂虑。”

你能够把这样的因果回应记在心里吗?如果你能够做到,那么你的人生将大不相同。就在你努力把这些道理放在心上时,上帝将重新改写你在压力、忧愁、艰难和危险当中的经历。

你可以把这一章看成是一种工作坊。想想你正在经受的重大患难或是其他使你心神不安的艰难,在空白处填写下面的句子。

因为_________是真实的,所以我无须害怕_____________                     

我没有因为___而感觉惊惶,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可以说出你所写的内容,而且真心这样认为吗?哪些事正在拦阻你这样做?在上帝面前摔跤,请他在你的心里写下真理。

祷求意味着开口祈求你所需要的东西。祷告就是向上帝寻求帮助。我将这样改写《诗篇》102篇1至2节的话,以便更好地描述你在摔跤时所经历的剧痛与真实。

耶和华啊,求你听我所求的,
容我求救的呼声达到你那里。
在我感觉特别烦躁的时刻,求你不要向我掩面!
靠近我,认真地听我说,
就在我呼求的那一刻,求你快快回答我!

你可以这样和上帝说话。你需要他的恩典,他能够拯救你。你现在就需要。他能够给你理由使你这样说,真心这样认为并在所有的时刻都活出这样的生命!

附录:
① J. I. Packer, in Packer and Mark Dever, In My Place Condemned He Stood: Celebrating the Glory of the Atonement (Wheaton, IL: Cross-way, 2007), 113.

《稳当根基》第三段歌词提及上帝在患难中与我们相遇的一个大秘密:

当你从我所引领的深水中经过时,
忧伤的河水必不漫过你;
因为我要与你同在,在艰难中赐福你,
在苦痛的深渊助你成圣。

《以赛亚书》第四十三章(尤其是43章2节)的经文与这段歌词遥相呼应。在这里,我们的患难就像深水和泛滥成灾的河流。以赛亚提及的是上帝的百姓曾经进退两难,前面是白浪滔滔的红海,后面是紧追不舍的仇敌;或是他们曾经走到洪水期高涨的约旦河边,无路可走。在这样的难关中,没有任何人能够开辟出一条可走的路。

上帝再次提到他的核心应许,这次他特别着眼于未来:“我要与你同在”。这个用词本身意味深长,因为重大患难所致的打击往往容易使人看不到尽头。我们现在不只需要帮助。那么上帝说他将在诸多的忧伤中与你同在,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他要叫你在艰难和苦痛中“赐福你、助你成圣”,是什么意思?

主权上帝对他百姓的看顾

这段歌词从个人的“小屏幕”向我们显明了上帝在以色列历史的“大屏幕”(《以赛亚书》第43章的经文背景)所作出的四个重要举动:

  • 上帝亲自引领你在深水中经过。
  • 上帝将为你的忧伤设限。
  • 上帝与你同在,不断地使你借着患难得着益处。
  • 透过这些不幸的事件,上帝将改变你。

这真是一件叫人心花怒放的事,即,上帝至高的主权与目的——伟大的上帝竟愿意就近你,向你细语,在你身上工作,使你改变,完成他在你身上开始的工作。

换言之,你经历重大患难不是无缘由的。它不是事出偶然;不是没有意义的受罪;不是你运气差;甚至不是(如果你能够正确看待这件事)一场悲剧。悲剧让人想到残败、破坏、跌倒和不幸的结局。事态已经没救了。你的人生或许上演过不少苦难和艰辛。但最终,在基督里,这最初的剧本将变成喜剧,一个以大团圆告终的故事。你在属天的喜剧里演戏,就像但丁的《神曲》(直译为《属天的喜剧》——译注),它的结局要比任何故事都更精彩、更欢乐。再也不会出现死亡、哀伤、眼泪和痛苦(启21:4)。主宰我们的是生命、喜乐和爱。上帝的崇高主权是有目的的。

那些将“上帝的主权”说成是宿命论,我们人只能俯首认命的人没有看见这一点。但是,上帝对我们生活的主动介入并不是伊斯兰教中的命中注定,或像桃乐丝·戴所唱的那首《que será será》(世事不可强求),或是单单用一种理性、哲学的态度忍受生活的艰辛。上帝的主权目的不是要我们单单甘心接受苦难。他不打算教你一套认知方法,好帮助你走过崎岖的道路。他是要在你身上作工,使你认识他、信靠他、爱他。

这段歌词向我们表明至高上帝的良善目的。但是,诗歌并没有因此轻看你的艰难。在这段歌词中,你读不到就事论事的冰冷强调。相反,歌词的每个字眼都温柔提及重大艰难所带来的痛苦。上帝在提到“在深水中经过”、“忧伤的河水”、“艰难”和“苦痛的深渊”这些字眼时,言语充满悲戚,而不是高高在上、置身事外。要知道,在这首诗歌最早的版本中(也就是英文还在以thee和thou代指第二人称的18世纪),第二行歌词显得尤为动人:“哀河不漫汝身”。哀,是悲痛中最锋利的刀刃,是走到极致的愁苦,是痛到不能再痛的忧伤。

哀河不漫汝身。

忧伤的河水会将许多美好的事物冲刷掉。你天大的愁苦真是叫人大大地烦忧。但是,爱你的上帝是你忧伤的主人。他甚至要亲手带领你经历这样的艰难。虽然哀河使人感觉不到希望,虽然哀河粉碎我们在这个世界的所有美梦,然而,上帝将为我们的忧伤设限(不过,不是按照我们的心意)。他要你相信这些艰难最终将成为你的祝福,超过一切你所求、所想、所看见、听见和期待的事(弗3:20;林前2:9)。你将走过满山满谷都是邪恶与仇敌的死荫幽谷。但是,你一定能从幽谷里走出来,喜乐地宣告在你回到牧长家中时,恩惠与慈爱将伴随你一生一世(诗23)。

上帝是上帝。他拥有至高的王权和目的,但他的治理也无微不至。可惜,关于透过上帝的主权来帮助患难中的人——不论那个人是我们自己还是其他人,我们常常会得出错误的应用。其中一个错误应用是说,“既然上帝掌管一切,那么正在发生的苦难就是他的旨意。你只要信靠主,学习接受。不要理会你的感觉。要记住真理。束腰打一场苦战。一切照旧。”我们居然从最有情的上帝和他最有情的真理中,得出一个如此无情的结论!在圣经中,上帝执意要他的孩子得福。而其中的一个祝福是,学习像《诗篇》的作者一样真实。

把生命交托给看顾我们的主宰

在教牧层面经常被误以为是推崇斯多葛哲学(坚忍克己)的一段经文是《彼得前书》4章19节,经文说,“所以那顺着上帝的旨意而受苦的人,要继续地行善,把自己的生命交托那信实的创造者”(新译本)。甚至在你读这段文字的时候,你是不是也感觉圣经并不在意我们心中的痛苦?彼得是否只是在用一套成圣的语言教导我们冷漠地逃离现实,操练出于本分的自律?他是否在告诉我们:“你在不在患难中并不重要。上帝掌控一切,所以你只需要照旧保持私下的灵修,尽上你的本分就好了”?上帝会使你所经过的大水变成只是深度及腰的小河吗?上帝会为你的哀伤河分流,叫它们变成单单在防浪堤旁的碎石上温柔流淌的小溪吗?上帝会借着减轻痛苦来使你的忧愁成圣吗?上帝会吩咐你对周围所出现的痛苦视而不见,从而继续维持你的信仰身份吗?请仔细想想,我们将如何把自己的生命交托给那位信实的创造者。这样,你对《彼得前书》4章19节的理解将与以前大不相同。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交托呢?

首先,让我们来想想大卫所写的《诗篇》第二十八篇(我对原文稍作修改)。大卫以自己经典真切的实例告诉我们,什么叫把生命交托给上帝主宰。

耶和华啊,我向你呼求。
我的磐石啊,不要不听我。
如果你不回答我,我就死了。
求你垂听我的恳求,
垂听我向你求助的呼声。

这段话的口吻并非沉着、淡定、若无其事。大卫没有在头脑中不断重复上帝主权的事实,因而面不改色、镇定自若。不是的,他向上帝求情时毫无掩饰,又充满信靠。他其实是在祈求:“上帝啊,我遇到大麻烦了。你必须帮助我。我很需要你。你是我唯一的希望。”祷告意味着祈求你的需要。而祈求祷告意味着你真的在祈求。在这个世上,最不像祈求的一件事莫过于看透世上的所有艰难,好像平常一样若无其事地生活。祈求不是练习如何心平气和,仿佛练习深呼吸似的。祈求是向那位能够帮助我们的上帝哀叹求救。

主权上帝的心意不是要你面对患难时无动于衷。痛苦将打乱生活的正常节奏。它本来就应当引起一阵混乱。它本来就应当使你渴求援助。《诗篇》第二十八篇不是一种淡如水的“安静灵修”。它充满了急促的声音和需要。当生活的风浪临到你身上时,这些事情一定会催促你来到那位唯一能帮助你的上帝面前。就像我们在《诗篇》第二十八篇后文所读到的,大卫详尽提到他正处于怎样的险境中,他害怕的是什么,他的需要是什么。他信靠那位看顾他的主权上帝,这种信靠使他生发喜乐的信心。最后,他的这种信心转化为爱心。他开始为其他与他一样需要鼓励、救赎、保护、祝福、引导和呵护的人代求!

其次,我们可以来看《诗篇》第十篇对于信靠信实上帝的教导。你在一群穷凶极恶之人的包围下性命岌岌可危,他们的存在足以叫你心惊胆战。于是,为了把你的生命交托给上帝,你呼求道:“耶和华啊,你为什么远远地站着?你在哪里啊,我的上帝?在患难的时候,你为什么隐藏起来了呢?”这是一种出于信心的呼求,而不是苦毒的咆哮。这样的呼求不同于咒骂上帝:“在我需要你的时候,你在哪里呢?我受苦都是你的错,因为你完全可以不叫我受苦”。不论坚忍克己还是大吼大叫的人,都是在机械地理解上帝的主权,他们把上帝的掌权与他慈爱的目的分开。对坚忍克己的人来说,上帝在患难中掌权意味着他们需要一种不为所动的冷漠。而对大吼大叫的人来说,上帝在患难中掌权意味着他们有权勃然大怒。

当你信靠上帝的主权治理、他的应许和他做事的目的时,你会与他交谈,直到发现如何将这些真理应用在你的身上。诗篇作者没有忘记他的处境和受折磨的感受,没有寻找某种静谧(但并不真实)的安慰,没有像个没事人似的每天照旧忙个不停,没有大吼大叫……不是的,他反倒还花时间细细思想恶人心里的念头(诗10:2-11,13)。他的心思不只放在他自己的凄苦上,也放在所有受苦、不幸、无辜、无倚靠和受压的人身上(诗10:12,14-18)。我们大概可以说,这些发生在地上的事绝对没有变黯淡。相反,在上帝荣耀与恩典的光照下,它们反而变得越来越清晰!这首诗篇能够把我们引向决心和信心。但是,信靠的心不会叫我们对凌辱视而不见。所以,将生命交托给信实的创造主意味着在末尾你会这样向上帝祈求:

给孤儿和受欺压的人伸冤,
使强横的人不再威胁他们(诗10:18)。

这不是一种沉着、淡定、若无其事的口吻。这是因爱生发信心的声音。

最后,还有耶稣所引用的《诗篇》22篇1节和31篇5节,这些经文之所以出现在耶稣口中是因为,在他上十字架把自己的灵魂交给上帝时,它们也在他心中。提到这段艰难的时刻,《希伯来书》5章7节对耶稣的形容是,“(他)流泪大声祷告恳求那位能救他脱离死亡的上帝”(新译本)。耶稣显然没有忽略他的感受或是把它们当作他脑海里冒出的碍事的想法。他引用的诗篇表达出他正在承受极大的痛苦。你能发现他在吐露真情时心中的意念。他呼喊道:“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太27:46;可15:34)他这样呼求是因为他相信,主权上帝并不轻看“受苦人的痛苦”;他不会冷眼旁观我们的艰难;他不会掩面不顾我们赤裸裸的需要(诗22:24)。他不会抛弃我们。他垂听,他行动。对于我们的患难,其他人往往会远远地站在一旁。他们说这些难处算不得什么,他们用一种嫌弃的姿态躲得远远的,将目光挪到其他方向或者厉声责备受害人。但是,这位上帝却愿意垂听我们的呼求。

耶稣最终的交托表现在《诗篇》31篇5节的这节经文:“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路23:46)如果只是单看这节经文,这句话听起来似乎非常沉着、淡定和若无其事。但是,如果考虑当时实际的情形,耶稣的这番肺腑陈词根本不是平静温和的感慨。这是一个完全陷在困境中,也乐意将自己的心交托给上帝的男人所发出的需要的祈求。《诗篇》第三十一篇的情感向我们显露出一个信心之人如何在危险和痛苦中信靠上帝。信心所流露的情感,喜怒哀乐通通都有,从惧怕到壮胆,从忧伤到喜乐,从憎恶到爱,从需要到感激。

现在,让我们将这节经文与《彼得前书》4章19节结合在一起看。彼得说“把自己的生命交托那信实的创造者”与耶稣的“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用的是同一个希腊文单词。彼得特意指教我们效法耶稣在上十字架时所活出的那种在痛苦中的信靠。

上帝在所有的事上都拥有至高、主权的护理,这的确能够消除我们心里的惊恐。绝望的理由已经被冲走。但是,如果能够正确地理解上帝的主权,你永远不可能摆出一副就事论事、置身事外的冰冷姿态。上帝的目的是要使你成圣。而上帝的成圣方式是要你全然投入于真实的生活和当下的处境,酸甜苦辣都在其中。以下两个听起来似乎冲突的表达——“在我里面的一切,都要喜乐称颂他的名!”(参诗103:1)与“求你听我窘困的祷告和呼求”(参诗102:1)——都是成圣带出的心境。基督极力反对置身事外的冷漠。这与他的性情刚好相反。上帝希望教导你像诗篇里所描述的那样去体验生活。

我的故事

在我人生的某个阶段,我(非我所愿!)招惹上了一些人。我不得不一次次忍受公开和私下的侮辱。这些经历很蜇人。无缘无故被骂或遭人中伤将激起心底的千层浪:“这真的是太过分了!这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这些仇视我的人是怎样一群人呢?他们充满恶意。他们奚落人。他们不想和我有任何交集。他们不乐意和解。在他们眼中,我是一个人渣,一个坏事不断的人。因为我身上明显的罪行,他们感觉他们有权向我发起声讨和指控。

成为基督徒的一个意外是,你将发现一些人因为你的信仰憎恨你。成为基督徒以后不断成长的一个意外是,你将发现一些憎恨你的人也自称为是基督徒。成长的基督徒将在磨砺中得到一个很大的祝福,我们将发现在我们身处毁谤与蜚语中时,《诗篇》的语言与我们的心境是何等相似。我们知道,耶稣曾经把这些话用在他自己身上。但是现在,我们发现这些话也可以用在我们自己身上。透过我的切身经历,《诗篇》第三十一篇的内容就这样变得栩栩如生。

我在外遇到劲敌,但我发现在我自己的心里住着一个更强大的敌人。我越来越陷在这些事里面,焦躁烦闷。我所遭遇的不公在我脑子里回旋太久。有一种恶充盈在我的内心:我渴望申冤,得到符合事实的理解和公正的待遇。不论我是在洗澡,是半夜醒过来,还是有人向我问起这些指控,我都不停地在思考我要怎样回应这群人歪曲事实的中伤和毁谤。以恶报恶的试探可以有很多表现形式。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是我最大的试探(虽然我有时候也出现过这样的想法)。容易使我跌倒的是,为了回应这些无中生有的毁谤与抹黑的指摘,我在头脑中不断演绎我要怎样为自己喊冤和辩护。这样的挣扎间断持续了好几个月。我需要帮助。

而上帝果然出现了。他没有任凭我被大水淹没。他与我同在,是为在我的艰难中赐福我,借着我的苦痛帮助我成圣。他使用了许多蒙恩管道祝福我。改变需要时间,但是下面是他帮助我的一些主要方法。

刚好那个冬天,我们教会举办了一场退休会,主题是寻找我们在哪些事上需要上帝的介入并聆听他的声音,使他在我们的生命中动工。这个题目一经宣布,我就意识到我当时最大的问题是用错误的方式回应他人的中伤。我发现面对不公的指摘,我总是渴求在人前为自己辩白并不合适。上帝拥有准确、怜悯和最终的判断。对于其他人的论断,我过于愤愤不平。我太把这些事放在心上,以致犯了疏忽本分的罪,对于照料家人、好友、同学和同事,反倒无暇顾及。促使我无力自拔的根源是我过于惧怕人,我的骄傲,我渴望得到理解以及我过于向往在人前得到好名声。只是发现问题,我已经清醒很多,找到一些方向。

第一晚的讨论快要结束时,牧师请我们每个人思考,哪一段经文刚好可以运用在我们当下的挣扎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选择了《诗篇》第三十一篇末尾的几节经文:

敬畏你、投靠你的人,你为他们所积存的,在世人面前所施行的恩惠是何等大呢!
你必把他们藏在你面前的隐秘处,免得遇见人的计谋;你必暗暗地保守他们在亭子里,免受口舌的争闹。
耶和华是应当称颂的,因为他在坚固城里向我施展奇妙的慈爱。
……
凡仰望耶和华的人,你们都要壮胆,坚固你们的心。(诗31:19-21,24)

这些经文向我说话。经文的洞见、直截了当和活力深深吸引我。它准确描述出我四面受敌,遭恶意的言语围攻是怎样一种经历。它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上帝同在所带来的安稳和美好。诗歌的最后一节经文使我再次精力充沛地开始生活,与家人相处和参与事工。

我很喜欢上帝为我们积存施行恩惠,又因他的慈爱将我们保守在隐秘处的这样一幅图画。“口舌的争闹”一语中的,我从中知道我正在经历怎样的遭遇。我为自己企图捍卫美名的罪向上帝悔改。上帝乐意赦免我,他向我施行奇妙的慈爱。我放下企图说服攻击者的执念,决定宽恕他们,下决心只要机会成熟,就与他们和解(尽管后来我多次尝试,都遭他们嗤之以鼻)。诗人最后的高呼——“要壮胆,坚固你们的心!”——就像嘹亮的风笛敦促我前行。

言语的中伤、我在罪中的回应、我心中不善的动机、使我释放的经文,再加上一个智慧的牧师……所有这一切都促使我成长、祷告和学习慢慢接受。我从对这件事的沉迷中走出来很多,得以再次聚焦上帝放在我面前的任务和人身上。这些积极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用了好几个月的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人值得我特别提及。一位年长的智者起了关键作用,他帮助我从这件事中走出来。他是一个能将上帝话语丰富地藏在心里,又能及时、活泼、充满光亮和卓见地将它们传讲出来的人。以前我对他的了解不多,但那次长时间的深谈建立了我们之间的交情。他帮助我合宜估量了所有参与的人。他确信这些话全是凭空捏造的指摘,我应该把它们当作一直翻飞却不落脚的燕子(箴26:2)。当然,他承认这样的仇视依然会使我受伤。作假见证的人就像大锤、快刀和利箭(箴25:18),而深受浮躁言语伤害的人将有如被刀刺透(箴12:18)。

原来他多年以前就认识这些指控我的人,他们当中的一位曾经因为结党纷争被逐出教会,而另外一位是个没固定好的危险炮弹,这人向来喜爱招惹是非,从来没加入过任何一间教会。我朋友本人也曾遭过他们当中一位的公开诋毁。他提醒我,一个人永远不可能指望与好斗的人握手言和(提3:9-11)。他鼓励我放下这些冤仇,继续生活,爱上帝要我去爱的人,作上帝要我去做的事。最重要的是,他提醒我,也向我彰显那位上帝的良善和慈爱,那位救主在患难中对我们的怜悯以及他的看顾是何等温暖,又能指教人、引领人。我们聊天时,我不知不觉地想到他所提及的《箴言》12章18节后半句话:浮躁的言语如刀刺人,但“智慧人的舌头却为医人的良药”。感谢你,我的朋友

说到底,我们为什么能够改变成长,又将如何改变成长,这奥秘没有一个人能够看透。这个有机、生态、处于关系当中的过程——其中的每个元素都被上帝的同在、上帝的手和声音触碰过——不是我们能够解剖、解释、记录和掌控的。我们在这里说的是那位陶匠不间歇的工作,他一直在捏他手中的泥团,为要叫我们变得越来越像精致的器皿,从各方面都能够与造物主相交。在这当中,方方面面的因素都在起作用。没有哪两个故事是雷同的。上帝将亲自参与整个过程。你永远不可能把这个过程量化。不过,概括起来说,在我的故事以及每一个上帝在艰难中用恩典所动工的故事中,一般都会出现下面五方面的因素。

首先,上帝自己是生命的作者。

他叫一切变活了。他眷顾。他说话。他牧养。他起始。他回应。他修剪。他管教。他输入活力。他增添能力。他保护。他赦免。他引领。他聆听。我们这些无知悖逆的人,与那一位全知并且永远与我们亲近的上帝之间有不间断的关系。在我刚刚所讲的故事当中,上帝正在工作。

其次,我们人所受的是双重痛苦。

我们在无数的患难中挣扎,在内心的癫狂中挣扎。我们挣扎不断,因为有困难从外面临到我们,也因为我们内心隐藏着黑暗。不论从主观还是客观层面看,我们的经验都说明我们迫切地需要上帝恩典的介入。在我的故事中,身边人的仇视和谎言制造的压力使我感觉痛苦。随后,我也因为无力自拔和急于自我辩护的试探而挣扎不断。

第三,上帝的话语能够为黑暗带来光明,为乖僻的行为带去怜悯。

透过上帝的话,我们认识到圣父、圣子和圣灵救赎的大爱。正是根据他的话,那位修剪葡萄藤的园丁、牧人和生命的赐予者才能重写我们生命的剧本。在我走投无路的时候,《诗篇》第三十一篇使我看见他奥秘的同在,当中满有他的良善。他对能力和勇气的呼召,一经说出,就充满能力。

第四,其他人能够带给我们上帝的恩典。

教会的公开事工以及成熟肢体的私下服侍相结合,共同向我传递出上帝的恩典,这当中有直接的经历,有温暖的爱心,也有援助的手。对我来说,真理的教导和我在退休会上的反思,是我蒙恩的重要管道。我朋友明智的建议重新厘清了我乱如麻的思路。

第五,我们自己从黑暗转向光明。

我们自己将上帝的话记在心上。我们把我们的生命交到上帝手中。我们活出不一样的生活。在我的故事中,我对上帝美善的回应作出回应。我宽恕了攻击我的人,不再尝试为自己辩护。我按照原本该有的方式来重新安排我的时间和重心。

用在你自己身上

在你阅读本书时,你正面临哪种“类型”的重大患难呢?是像我前面故事中所提到的健康问题以及其他人的攻击吗?是口头、身体或性暴力吗?是失去财物吗?是基于种族、性别、信仰、残障、社会经济地位或其他社会偏见而引发的歧视和欺侮吗?是某次犯错留下的后遗症吗?是其他的艰难吗?

就像我的故事从健康问题到人际关系的艰难,在你的生命中,上帝是否也希望借着某种艰难使你成长?将诗歌第三段中所唱诵的那位上帝带到你的患难中吧!他必“在苦痛的深渊助你成圣”。

《稳当根基》的第四段歌词更加显明上帝的目的。他使你承受重大患难有三个原因。他正向你显现他长久的慷慨。他正挪移你身上不够慷慨的地方。他正使你变得长久的慷慨。

在试炼的火中行走,你将发现你的道路,
我的恩典够用,作你供应;
火焰必不伤害你;我的目的只是要
炼净你的污秽,熬炼你为精金。

仁慈的上帝与我们同在,为要成就这个目的。试炼的火终究不能伤害你这个比喻来自《以赛亚书》43章2节。不过,其实这段歌词的核心应许来自《彼得前书》1章6至9节。彼得提到一个冶炼的大熔炉。你是一个混合物——好坏参半的被造!在上帝的手中,患难的经历能够熬炼你。他爱的工作是要挪移本不该出现在你身上的东西,换言之:你里面的污秽。因此,你将在基督里对上帝产生越来越多的爱和喜乐,同时也对身边的人生发越来越多的真爱,换言之:熬炼你为精金。彼得说,这是信心的果子,因为你从来没有亲眼看见过耶稣。但是,上帝将借着试炼的火在你眼中变得越来越真实。我们先来看炼净污秽,再来看成为精金。

炼净你的污秽

大多数时候,我们可以把患难和罪分开。你所做的与你所遭遇的是两码事。罪是指你作为一个道德主体做出的坏事。而患难是指你遭遇的坏事。一般说来,行为人与受害者是截然相反的概念。而本书大部分内容显然都是在探讨临到你身上的遭遇。作为在基督里新造的人,你看待患难的态度已经与从前完全不同。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在基督里的新造,你看待自身罪的态度也与从前大不相同。现在,你的罪使你备受折磨。那些你不自觉的污秽和长久搅扰你的罪不再能够定义你的身份,也不再能够满足你。留在你身上的残罪成为你的重大患难。曾经叫你爱不释手的罪,现在正在日夜折磨着你。

你还在与哪些罪争战呢?是忘记上帝,继续过着以自己为中心的生活吗?是过于拘泥宗教教条,以至于你几近失去人性吗?是忙于防御和自我辩护的骄傲心理在作祟吗?是懒惰或忙于工作,抑或在两者之间摇摆吗?是烦躁、论断或怨言不断吗?是不合适的冲动或想入非非的淫念吗?是沉溺于金钱、食物或某种娱乐吗?是惧怕旁人对你的想法吗?是眼红其他人正在享受的生活吗?是为了建造你的自我形象而妥协真理吗?是说出空洞,甚至摧毁人的话,而不是口出仁慈的法则,说滋润和建造他人的言语吗?

这些罪在日常生活中显而易见。或许,你已经在这份罗列你平日疯狂内心的罪名清单里找出你的“七宗罪”(此外,恐怕还要额外加上几宗)!我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到以上所有罪,估计你也一样。天父是如此爱我们,每早晨他的恩典都是全新的,而且比我们的头发还要多得多。他是良善的,他所作的也都是良善的。他决定要爱我们。而我们也真的爱他——就像他所拯救和收养的流亡儿童。路易斯(C. S. Lewis)用形象生动的语言道明我们是怎样处于持续、不断加剧的挣扎中,急切地需要上帝救赎的恩典:

人对上帝的爱,从本质上看,肯定多少总是,一般几乎全是需求之爱。在我们为罪祈求赦免或在患难中祈求帮助时,这表现得很明显。但是,从更长远来说,或许更明显的是,我们将越来越多地意识到——这样的意识是必然的——我们整个人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需求之物:一个不完全、正在预备中、空洞却堵塞不通的个体,我们需要呼求那位既能将我们迷茫的心结解开,又能将已松开的绳索重新绑牢的上帝。①

不论我们现在是为心结所困,还是绑牢的绳索又松开了,上帝都会垂听我们的呼求。他说:“你是我的。所以,不要灰心。我将把我已经开始的工作进行到底。”

你与上帝之间全新的关系将彻底扭转你对身上残留之罪的态度。已经在基督里的你,如果还要犯罪,必须暂时退回到一种神志不清和健忘的状态。这将成为你最可怕的癌症、最致命的残疾、最可恶的敌人和最伤心的举动。罪与世上一切事物都不相同,它可以对你的性命安危与幸福构成威胁。

罪好像疯狂的疾病折磨我们,但我们不能因此为自己的错乱行为找理由。你所犯的罪终究是你犯下的。与人辩论怒气冲冲,没日没夜地捧着电视机,任由调情或淫乱的念头滋生,抱怨天气,过于在意自己在另一半面前的表现,担心、喋喋不休或在人背后说三道四……做这些事的人是。你出于肉体所作的恶事,没有什么邪恶胞兄、荷尔蒙、魔鬼的干扰或你的成长背景可以用来做挡箭牌或为你替罪。是你作了这些。你想这么做——但是,一旦你恢复理智,你发现自己并不真心想这样做。而你当然会恢复理智。这样两种冲突意识迟早将出现在基督徒身上。是的,你会倒退、犯罪。但是,你将重新回到主面前,因为你对上帝有更多的委身。你对上帝有更多的委身,因为他对你绝对委身,你里面那个新造的人已经活了。很多诗篇都提到我们里面这种既倾向犯罪,又愿意对救赎主效忠而远离罪的矛盾特性。诗人一方面承认在他们身上黑暗而顽固的残罪,一方面也承认他们对那位使人得胜的怜悯、良善之神的热爱。②

在能够清醒认识自我的时刻,你会将自己的犯罪的倾向视为一种折磨:“我正成为我不想变成的样子。我在作我所不想作的。我在经历我所不愿意感受的。我在想我所不愿意想的。我在渴求我并不愿意得到的。”你知道这种内在冲突:“我想喜乐地爱上帝,却误入自恋的歧途。我想全心全意地爱其他人,却落到没有爱心的境地。我想赦免,却依旧在苦毒的情绪里打滚。我想给予,却常常从别人那里索取或忽视他人。我想聆听和谦卑受教,却发现自己固执己见、气量狭窄。我最大的问题就在我自己里面。”

但是,留在你身上的残罪不再能够定义你的身份。它们与你的性情相悖。现在,罪成为你失常的表现,而不再是你的常态身份。你的自我意志在你里面打架。所以,你将目光转向自己以外的方向:“主耶稣啊,你对我的爱才是最终的决定因素。为了你的名,为了你的良善,为了你的慈爱和怜悯,求你向我施怜悯(诗25)。当你想到我的时候,你记起的是你的样子,这成为我至高的喜乐。我有一个永远不会失去的盼望,那就是你已经转向我,而且你永远都不会离开。”

这首诗歌里的所有应许都能够应用在因为自身之恶以及外来恶者的攻击而带给我们的重大患难。你可能一开始不会将自己身上的某种犯罪倾向看作是你的重大患难。但是,把罪和患难放在一起看。上帝将如何借着某个你所知道的外在患难,显明他正在你内心对付的罪?你如何知道他必定将你从折磨你的罪中拯救出来?他将借着他对你的爱之火,炼净你的污秽。

熬炼你为精金

你将成为怎样的精金呢?首先请注意,这是你里面的精金。上帝已经在你里面开始信心与爱的善工。我在前文提到,在一些智慧和感情炽热的诗篇中,诗人怎样用信心思考和说话。而这样的信心将带给我们非常好的礼物。信心将产生爱,接下来我们来看其中两个重要方面。在这个世上,那些最美好的事物,不论是过去已经出现还是将来可能出现的,往往都只能透过患难产生。我们先看无畏的忍耐,再看成熟的爱心。上帝这位银匠将透过患难的火焰,熬炼精金。

1. 上帝的恩典教导你无畏。

上帝说“不要害怕”,他不只是要你平静下来,不怎么经历害怕的感觉。他不是对你说“不要害怕,因为一切都很好,所以,你可以放松”。相反,他说的是,“不要害怕,因为我与你同在,所以,你可以刚强无畏”。你听出两者的区别了吗?大水并没有消失。苦难依然使你心焦。惧怕的反面是无畏,而不是一种置身事外、不受搅扰的淡定。无畏是面对可怕对象表现出的勇气。无畏能够使你在很不舒服的压力中,继续坦然直行。无畏不只意味着摆脱焦虑情绪而已。忍耐意味着你能够有意识地在艰难和痛苦的处境中“生活”,而且即使你感到艰难,也依然能够替他人着想。

只是要单纯地减轻焦虑,方法可谓数不胜数:充分运动、了解各方面情况、吃几粒百忧解、尝试认知行为疗法、寻找最好的医生、练瑜伽、畅游百慕大、来一杯红酒、转移对问题的注意力、与有过类似经历的人交流,疯狂地工作。这里的一些方法挺好的。但是,没有一种方法能够使你在问题面前无所畏惧。没有一种方法能够产生圣灵的坚忍果实“忍耐”,新约在谈及上帝对我们在患难中的心意时,曾经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这个品质。没有一种寻找心灵安宁的方法能够使你在平日点滴的生活中,得到爱邻舍和替人着想的性情与能力。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带给你至高的喜乐,因为你知道当上帝按照他儿子耶稣的形象来塑造你的生命时,你的整个人生都是走向圣洁的经历。没有一种方法能够使患难得着更深的意义,从而改变你承受苦难的方式。没有一种方法能够使你不断结果子,即使你的顺服仅仅表现为你在病床上与护士之间寥寥数语的交流。

2.上帝的恩典教导你成熟的爱心。

要知道,无畏的忍耐是为使我们产生成熟的爱心。上帝正是透过实际生活中的艰难使你变得更像耶稣。耶稣身上集合了两种很少同时出现的品质:真心的怜悯以及重整生活的辅导。他希望你也得着这样两种特质。一些人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满腔热情,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他们所表现的是一种不知所措的怜悯。他们只能给出老掉牙的建议。他们将加重对方自怨自艾和受害者的心理。而另一些人在帮助别人时很喜欢提建议,却不知道感同身受,进入对方的患难。他们提出冷冰冰的建议。如果对方改变很慢,他们就会变得不耐烦。他们忽视受苦之人的苦楚。两种人都不能真正带给人安慰或指引。

但是,如果你自己就经历过火一般的试炼,你也从中发现上帝话语的真实,你将知道怎样帮助别人。你亲身经历过上帝护理的恩典和他特别的心意与目的。他在痛苦中保守你;他塑造你越来越接近他自己的形象。你发现我们的整首诗篇都完全真实。你从上帝那里所亲身经历的,你也能够加倍地传给其他人。你同时学会温柔的体恤和一针见血的辅导,这是帮助其他患难者成圣不可或缺的要素。

《哥林多后书》1章4节刚好能够道明这一点:“我们在一切患难中,上帝都安慰我们,使我们能用上帝所赐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样患难的人”。“安慰”(一些版本译为“鼓励”)这个词不只是表示慰问或启发。你得以振作。你里面得到坚固。你经历到上帝怜悯的大能,在这当中,他的慈爱与诚实完美相连。他在爱中说诚实话,因此你也能够长成这样的身量。

请注意两点。首先,上帝满足我们的需要,从而使我们的信心与爱心转化为一些通用技能来满足其他人的需要。你在某样患难中从上帝那里所得到的安慰,将帮助正在各样患难中挣扎的人。一首将近250年前写成的赞美诗可以帮助正在患难中的我们,因为它讲述了另一个人如何在他的处境中得着鼓励。其次,别忘了,上帝将借着人赐下他的安慰。《哥林多后书》1章4节不单单说的是你要怎样在自己的小脑瓜里思考福音真理,从而得着安慰!向一个蒙宽恕的人多多表达爱心能够带给对方亲切的安慰(林后2:7-8)。保罗很受安慰,因为他心里想着哥林多的信徒,而哥林多信徒的心也向他敞开。他很受安慰,因为提多来了,把哥林多信徒对他的想念告诉他。他很受安慰,因为提多得到了安慰。他很受安慰,因为哥林多信徒表现出明显的信心(林后7:4-16)。在基督教信仰中,上帝的安慰与人的安慰彼此交织,这是我们极大的喜乐。

上帝轻柔的触碰、不变的真理以及他至高的目的一同工作,使他能够同时作成许多看似矛盾的事。他深深地安慰我们这些受苦之人,坚固我们,使我们能够忍耐。他用他的大怜悯规劝我们这些罪人,使我们谦卑地看见,我们一直都需要羔羊的宝血。他用大能使我们脱胎换骨,变成他的儿女,使我们能够在其他受苦的人、罪人以及他的儿女面前变得英勇无畏、充满智慧。受苦的人难免孤独,因为没有人能完全体验另外一个人的处境。每个人知道“自己心里的苦痛”(王上8:38;参箴14:10,新译本)。上帝知道人的援助永远无法取代他自己,唯有他能够完全近距离体验我们的感受。但是,我们能够在爱中彼此担负对方的重担,我们也可以用真理彼此辅导和劝慰。在成熟的爱中,我们可以彼此畅所欲言,这是我们生命中很大的喜乐。

我的故事

在我50岁那年,我需要做一次心脏手术,当时我已经信主25年。术后恢复相当不容易。然而,比起一时的疼痛,遥遥无期的继发症更使人煎熬。接下去五年半成为我生命中的一段黑暗时期。

从2000年到2006年为止,我的身子根本不听使唤。我失去了康复能力。我无力摆脱普通的疲惫感。相反,我的健康直线下滑,憔悴不堪,越来越失常,已经无法维持正常的社交和事工。我常常将这几年所不断遭受的打击比喻成是住在一栋正在慢动作倒塌的危房里。在这场危机中安然无恙的只有亲情、几个朋友和我的写作。每一次与人沟通,我都不得不咬牙计算代价。教书成为一种巨大的折磨——我只坚持了一学期。我喜欢圣经辅导,可惜辅导太累了——我不得不放手。

而借着这段日子,上帝与我相遇,永远改变了我。有时改变来自某个关键时刻。我在前文的第一和第二个故事里都提到过某个相对戏剧的时刻,一些事在一天内,甚至几分钟之间就发生了。相较而言,我第三个故事则进展得很慢——我用了好几个月才胜过那些人的恶言,当然当中出现了几次飞跃。

很多时候,我们的改变是在慢慢培养习惯——逐渐养成新的思考模式、态度和回应方式。改变常常是下意识的,就像孩子的成长一样。类似所有技能,智慧包括学习具体、可定义的对象,对于这些成长时刻,我们能够清晰地描述。但是,类似所有技能,智慧也包括一些潜移默化的学习。有时候我根本无法量化一些成长,我甚至没有意识到我的这些成长。上帝有权力用超越我们理解的方式在我们身上工作。由于做人是这个世上最不容易掌握的一种技能,可想而知,生活中的挣扎不会停止,直到我们遇见最后的敌人死亡,看见上帝的面。

我这五年半的经历孕育了你现在正在读的这本书。在这段黑暗时期接近尾声时,本书的思想和框架也渐渐成形——当时我身体疲惫的原因还不明朗,而且从人的角度看,我的情况根本无望改善。我在一天天的枯萎。这是为何我所写的内容来自三个互补的事实。

  • 有些难以避免的患难不会在今生消失,直至我们离开人世,抹去一切眼泪,见到主面。
  • 许多患难是暂时的或是仅仅持续一段时间,随后我们就能复原。
  • 上帝一直在我们里面工作,不论我们的患难最终是否消失。

在五年半的黑暗期结束后,最终,我因为诊断出睡眠问题而出乎意料地康复。不过,这里要说的不是病得医治(虽然这件事也很叫人得安慰)。我在这里说的是一个灵魂怎样不断得到医治。上帝到底是如何工作的呢?

首先是患难本身。麻烦和打击接踵而至,曾经稀松平常的习惯和想当然的事突然都找不回来了。我变得老态龙钟,而不像一个五十几岁的人。生活变了,却找不到原因,也没有出路。上帝在这段患难中,也借着这段患难工作。圣经告诉我们,患难是我们蒙恩的一个管道。我的信心与爱心不得不又一次增长——正如我一直以来的状态。

其次,一些智慧而敬虔的友人在这当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一些朋友正在经历类似患难(患癌症而生命垂危或因为慢性疼痛和疲惫而不能正常生活)。他们明白我的处境。他们的同情与理解不是停留在过去,不是“我也经历过这个、做过那个”,而是在此刻就与我彼此搀扶:“我就在你身边,你可以做这些事”。还有一些朋友,他们足够了解我,因此他们的同情能够化为恰到好处的建议。他们帮助我在可控的范围内计划和行动。我既需要温柔的理解,也需要实际的建议。两者都属于实践的智慧。两者都可以说是耶稣基督道成肉身。而我的家人扮演了另外一种角色。他们没有辅导我。他们只是给我关心,而我也同样关心他们。有好些年我几乎活在孤岛上。家人的温柔看顾是我极大的安慰。

第三,那些已经完成美好之仗的圣徒也起了关键作用。公开敬拜使我得以维系信仰,接受教导——虽然每次祝祷前我就不得不悄悄离开,以免与人打交道,我的身体会吃不消。一直以来我都喜欢优美、智慧的诗歌,这些歌曲既能歌唱,也能启发我思考。(所以,这本书才会围绕一首诗歌娓娓道来!)但是,以前我从来没想过有多少诗歌提及患难这个主题(就像《诗篇》一样)。许多诗歌唱的都是我们在伤害与迷茫中寻找并且寻见我们的救主。

例如,卡塔琳娜的《我灵镇静》就真实表达出她内心的痛苦与彷徨。她也提到她的盼望和喜乐,包括她为什么能够在痛苦中不失去盼望。甚至在这样的时刻,主也在你身边。他是你最好的朋友——你在天上的朋友;他永远不会离弃你。他也掌管风暴。他能抚平伤痛的心灵。他必定将爱里最纯粹的喜乐重新赐给你。卡塔琳娜透过她的文字将许多的祝福送给我们。我盼望在天上与她相遇。我也要好好感谢她对我的帮助。

第四,上帝所创造的世界一次次维系、更新和圣化我们的生命,次数之多已无法数算。一年四季,我都会在户外散步,风雨无阻。我看见金翅雀在天上飞,小溪中的石子覆盖着白雪,白色的山茱萸成片绽放,西边发出阵阵闪电,秋天的枫叶如火一般浓烈。我一次次看见还有一个比我自身痛苦更大的世界。我会一边散步,一边大声祷告,向上帝表达我的需要和感谢。一些神学家将蒙恩管道局限于公开的宗教实践,他们忽略了上帝也会透过他所创造的受造舞台向我们说话。

第五,那位说话和行动的上帝将使用以上所有蒙恩管道。上帝借着他的话语和圣灵与我相遇——透过讲道、圣餐、友人的私下辅导、我自己对经文的反思、受造的世界以及患难。我听见上帝真理的声音,寻求他,也找到他。熟悉的经文与我当下的经历融为一体,使我对经文产生以前无法想象的理解和共鸣。我需要借着新的方式蒙受上帝恩典。想想看,从前我曾经读过多少遍《诗篇》?可是,现在我就像第一次读到这些经文。我必须用一种新的方式顺服。这就像透过一门新语言聆听上帝的应许和命令——语言是新的,说的却是熟悉的、我早已相信的,只是现在透过出乎意料的视角出现在我面前。下面是一些进入我心灵深处、一次次与我相遇的经文。这些是根基性的启示。它们表明我的软弱以及我多么需要上帝的怜悯、庇护和力量。

《马太福音》5章3至10节。如果说登山宝训是耶稣的讲道主旨,那么可以说八福就是这主旨中的主旨。所有的种子都埋在这八福中。在前四福中,我们的福分与软弱有关,我们倚靠上帝:真实的需要,对不义的哀痛、对上帝旨意的温顺服从以及对公义的渴慕。在后四福中,我们的福分与刚强有关,我们转向世界:主动的给予、纯洁的动机、造就人的交谈以及勇敢的坚守。耶稣活出了这样一种不同寻常的生命,既软弱,又刚强,既倚靠,又主动行动。这是人真正应该有的样子。圣灵啊,求你帮助我活出这样的生命。

《诗篇》第一百零三篇。我已经说不清这篇诗曾多少次深深地安慰我、更新我。诗篇说出我的需要,激发我的信心。它牵着我的手,帮助我渴求、信靠和敬拜我的那位天父。它使我能够爱其他与我一样有罪、软弱、有需要和必死的人类同胞。《诗篇》第一百零三篇可以说是粗糙的铅笔素描,勾勒出《以弗所书》第一章到第三章的彩色图画。“他的一切恩惠”(诗103:2)预示着后面所说的“各样属灵的福气”(弗1:3),这些福气将在基督里得到完全。主啊,求你祝福我的灵魂,不要忘记你的一切恩惠。

《诗篇》第一百一十九篇。我以前对这篇诗接受的教导是,它在论述上帝话语的本质,劝勉我们研读圣经。而当我真正开始学习和活出这篇诗,它告诉我要如何与上帝对话以及我在对话中应该说些什么。它向我显明一个人如何真实地向上帝倾心吐意,不再散发自我中心的恶臭。在这里,圣经、患难与祷告融为一体。

我必守你的律例,
求你总不要丢弃我。(诗119:8)

《哥林多后书》1章4节和《希伯来书》5章2至3节。我的这段经历不只是一段个人经历。它也得以升华,使我能够温柔和恰到好处地帮助其他同处患难的人。这两段经文描绘出一种奇妙而美好的场景。我的某些患难——因为上帝的怜悯和安慰——使我能够“安慰那遭各样患难的人”(林后1:4)。我的罪与软弱——经过上帝的真实对付,他是赐下怜悯与恩惠、作我们随时帮助的上帝——使我甚至能够服侍“愚蒙和失迷的人”(来5:2)。耶稣啊,求你指教我像你辅导我一样辅导其他人。

我要停笔了。即使穷尽我家中书房所有的书,也无法涵括我在这段艰难岁月中所经历的点点滴滴。在患难中,我学会乞求怜悯。借着患难,我学会给予怜悯。在基督里的活泼信心,需要借着软弱的熔炉得以锻造。无畏前行和看顾他人的坚固爱心,需要借着艰难的熔炉得以锻造。

我是怎样改变的?我改变是因为上帝从来没有离开我,他在一切看似寻常的事上发出光芒。我改变是因为圣经一次次向我述说上帝的怜悯、庇护、能力和旨意。我改变是因为有许多朋友为我打气。我改变是因为我必须走过一段黑暗无望的日子,其中充满不确定性,对于这段痛苦我既找不到原因,也找不到出路。我改变是因为我不断倚靠信心和爱关心其他人,而不是任由自己的天性沉浸在自我当中。

用在你自己身上

我们这些活在21世纪的人是一群急性子的人。我们喜欢速战速决。我们盼望问题马上解决,好开始下一个议题。可是,上帝造我们,却要我们的灵魂活在农耕年代,活在养儿育女的日子里。想在仲夏收获一个可口的西红柿,它的表皮上还带着太阳晒过的余温,你只能一步步来。想要哺育一个孩子长大成人,你只能一步步来。患难没有速效“方子”。患难是上帝哺育他儿女长大成人的一种方式。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下面这些问题和经文:

  1. 为使你经历上帝的爱浇灌在你心中,你的重大患难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罗5:3-5)。这具体意味着什么?
  2. 为使你经历说不出来、满有荣光的大喜乐,你的重大患难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彼前1:3-9)。这具体意味着什么?
  3. 为使你经历耶稣基督的平安,你的重大患难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约16:33)。这具体意味着什么?
  4. 为使你变得耐心和富有智慧,你的重大患难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雅1:2-5)。这具体意味着什么?
  5. 为使你明白如何真正帮助其他身处患难的人,你的重大患难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林后1:4)。这具体意味着什么?

仁爱、喜乐、和平、智慧以及——改变的能力。长大成人正是这个意思。炼净污秽与成为精金,正是这个意思。你如何走过“试炼的火”是成败关键。

附录:
① C. S. Lewis, The Four Loves (London: Harcourt Brace, 1991), 3.
② 对于这种模式,大多数人会想到忏悔诗(例如诗32,38,51)。但是,这样两种意识冲突却在《诗篇》第119篇中显得尤为淋漓尽致。参见”Suffering and Psalm 119,” in David Powlison, Speaking Truth in Love (Greensboro, NC: New Growth, 2005), 11-31. 《诗篇》第25篇和《罗马书》6-8章也充满这样的神圣挣扎,最后着眼点在上帝。

我们目前讨论的所有应许都将持续一生,甚至到我们的晚年。这真是太神奇了。《稳当根基》的作者敏锐地察觉到人一生的光景,因而特别提及我们在迟暮之年的挑战:

就是到老,我的子民也要表明
我至高、永恒、不变的爱;
当他们鬓间染上白发,
他们将仍像羔羊,怀抱在我臂膀。

人到晚年

两鬓已经“染上”白发的读者(毋庸置疑,《诗篇》第七十一篇将是他们的大爱!)肯定立马知道,为什么一首唱诵患难的诗歌要提及衰老这个话题。大多数上了70岁的人都会告诉你:“怯懦的人不适合变老”。不过,那些使我们战栗的事可吓不住上帝。他勉励灰心的人,借此教导我们怎样彼此勉励。

阅读本书的朋友,只要活得够久,都将经历身体上的迅速衰老和不便,正所谓病来如山倒。如果活得够久,可能所有你爱的人——父母、朋友、配偶,甚至你的孩子,可能还包括孙辈都走了,而你还活着。你还活着,却不再能够在职场上或在其他领域有所表现。你还活着,却可能已经用尽积蓄。你还活着,却可能不再能够参与当下发生的事。你还活着,却可能失去健康,身体的每个部位都衰竭了。你还活着,却可能不再能走路,大小便和吃饭;你的记忆,以及到生命最后,清晰的思考和按着你所愿意的方式与人交谈,甚至记起自己是谁的能力都消失了。只要你活得够长,你可能失去你在这个地上的一切祝福。当然最后,你肯定也会失去生命。死亡这个仇敌依旧一次次击杀我们。

我们的这首诗歌只是提到外在征兆:年岁的增长和白发。然而,这些表象却暗示着软弱、艰难以及我们终究要失去的生命。正是在这样的处境中,上帝不断且温柔地应许我们,他必向他年老的子民表明他“至高、永恒、不变的爱”。他要用臂膀温柔怀抱无助的人——这比喻是何等贴心,因为年老的圣徒就像刚出生的小羊羔,只能怀揣在手上。年老者所表现的刚好是婴幼儿的无助和有限。

有位朋友在她的人生中经历了许多风雨。最近,又一次不幸临到她:癌症所致的面部手术使她面目全非。她忧伤地提及自己的痛苦:“不料在解开绷带的那一刻,等待我的是满脸伤疤。照镜子使我心碎。我又遭受了一次打击。而且,我完全不知道我的癌症是否可能复发。此外,我还失去了朋友,与世隔绝,也与外面的世界失去联系,我不再在能够参与其中。”这是一个信心坚定的姐妹。她真实表达出创伤的痛苦。然而,她的上帝对她所说的才是最终、最重要的:“我必怀抱你,我必不离开你”。这大概是这首诗歌向我们传达上帝声音时,带给我们的最大安慰。首先发言的是上帝,最终发言的也是上帝。因此,在这当中所发生的每一件事(对于这些事,我们自然要对他说许多的话),都将以他至高、永恒、不变的爱为根基。

好像牧羊人的小羊羔

面对创痛,上帝教导我们信靠谁,信靠什么以及应该说些什么。想想在这首充满智慧和教牧安慰的诗歌中,每段歌词都在不断唱诵的那个核心应许:“我与你同在。我与你同在。我与你同在”。每段歌词基本上都在复述同一个要点,只是透过不同的内容、应用以及用以说明上帝丰富同在、智慧和仁爱的比喻。

与其他经文相比,《诗篇》23章4节尤其能够安慰在患难和垂死中的人:

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
也不怕遭害,
因为你与我同在。

在整首诗歌中,上帝都从他自己的角度告诉我们同一个真理。因此,大卫可以在第4节经文中表达这样的信心:“你与我同在”。在信心中的人能够仔细聆听上帝的声音并向他表达信靠。

我提及这一点是因为《诗篇》23章4至5节的其他细节。去天家的归途布满幽暗,我们将面临许多危险和仇敌。大卫一生常常活在遇害的危险中,好像一只被豺狼追随的羊。和我们一样,他知道死亡也在等着他。这个真理很适合应用在衰老所致的重重患难中。死亡近了。衰老将带给我们许多临近死荫幽谷的挣扎:疾病、创痛、软弱、无助和虚空。实际上,如果真要思考,其实不论你现在是年轻还是老迈,每一种重大患难、每一次不幸都能叫你几分品尝到死亡的滋味。这值得我们好好想想。《诗篇》90篇12节用智慧的言语教导我们面对事实:

求你指教我们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
好叫我们得着智慧的心。

这样做很压抑吗?不会。当然这么做足以发人深思。但是,明白你在地上的寿数有限能使你更好地活着。那些不愿承认今生很有限的人还不够真正明白耶稣基督。事实情况是,永活的生命更强大。生命和喜乐终将胜过死亡和绝望。

诗人所说“行过死荫的幽谷”不只是煽情的比喻,而“不怕遭害”也不是笼统的表达(诗23:4)。这里的死荫和危害都是具体到个人的:是你个人所承受的重大患难。在患难中,你对上帝的恩典不只是神学上的需要。在艰难中,你立即就能感受到你的需要。阴影笼罩着你;将你包围。在幽暗的中心,它向你低吟或咆哮死亡的声音。而上帝告诉你:“我就在你身旁”。

你可以真心地说出“我不怕遭害”吗?你可以把这句话运用在你生命中具体遭遇的艰难和患难吗?

关键取决于你能否听见上帝的声音,他将赐你无畏的理由。如果赐人生命的上帝真的与你同在,怀抱你就像怀抱初生的小羊羔,那么,在任何患难中,你都可以无所畏惧。在起起伏伏中,面对今生痛苦的挣扎,这是你努力的方向。如果上帝说,他将信实持守他对你的约定,如果不能朽坏的爱将伴随你直到美好的将来,那么你将能走过崎岖的道路。

而你必须经过崎岖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死亡不断从他的幽谷派遣使者,甚至年幼的孩童也不能幸免。但是,如果你能听见牧长的声音,你就能无所畏惧。如果你仔细聆听,你就能忍耐到底。如果你仔细聆听,那么即使在最可怕的战场中,你也能打那美好的仗。如果你仔细聆听,你将知道你需要拯救。你将明白你必须在他的怀抱中进入战场、走过战场以及最后离开战场。如果你仔细聆听那位好牧人,你就能存活。

我的故事

我的母亲经过3年极为艰难的挣扎,于2015年过世,享年94岁。血管性痴呆是一个不易对付的强敌。中风一点点摧毁她的语言能力和自我意识。她因此变得越来越糊涂和不知所措。也是在这些年,母亲患上可怕的带状疱疹,疱疹分布在她的左眼、脸颊、两鬓和额头,疼痛万分,无法医治。

高龄所致的衰老和创痛刚好与正常孩童的一天天见长相反。对母亲和我们来说,一个很大的难题是她的病情并不稳定。她时而能够自理生活,时而又不能,当中没有规律可循。有时她的病情能够暂时保持稳定,但随后又将难以避免地再度恶化,她一天天虚弱下去,越来越不能自理。与此同时,伴随自理能力的日益减弱,她也越发不能适应这样的变化。怯懦的人不适合变老。怯懦的人也不适合照看老年人。可是,不论年老或年幼,可以说,我们都是怯懦的人。

上帝遇见我的母亲,带给她真实的安慰,但他显然没有叫所有的境况好转。身为基督徒,直到最后一刻,我的母亲仍然能够回应圣经中的应许——最终这些应许只是简化为经文中的几个字,甚至比此更简单的表达。这些节选经文往往表达的是:“妈妈,你不是一个人。耶稣与你同在”。她乐意别人为她祷告——当然这些祷告最终也变成只有几个单音词的短句。她喜欢那些经典的赞美诗,也努力跟着一起唱,即使在她的语言能力受重创后也依然。她喜欢我们陪在她身边——人的陪伴是上帝在她极为软弱时,看顾和怀抱他小羊的一种方式。

上帝与我的母亲同行,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亮光越来越弱,黑暗越来越大。母亲的信心、谦卑和仁爱自然都还不完全。我们依旧需要与不断缠绕我们的罪争战。试探变了,罪也换上新面孔。当时,母亲所在教会不够强调诗篇和八福的教导,劝勉人主动承认自己的需要,这能够促使我们自然而然地向上帝和他人求助。大多数人天性里总有几分信奉“我可以自己来,我不需要帮助”。因为顽梗和不愿求助,日益恶化的病情使母亲变得极度无助。这也导致母亲很难接受身体软弱的现实。所以,直到最后母亲也不是完全的。然而,这样的瑕疵也有上帝的怜悯。

在母亲已经神志不清或承受极大痛苦的时刻,不论是家人的陪伴,还是对上帝慈爱的简单提醒往往都能够(虽然不是次次)使她平静。当我最后向她告别时,她不能理解离开的意思(她住在夏威夷,而我们在费城。)当时,她的理解能力就像小孩子,只能活在当下的时刻。她的情感回应已经弱化很多,只剩下简单的情绪反应。但是,上帝依旧赐给我们温暖的时刻。我用脸颊挨着她的脸颊说:“我爱你,妈妈”。她告诉我:“我也爱你,儿子”,声音居然中气十足、咬字清晰、充满朝气。到现在我耳边还能回响起她当时说话的声音,只要一提起这些事我就泪流满面。即使在母亲临终阶段,也有喜乐,甚至开心一笑的时刻。在她去世前几个月的一个主日下午,我的哥哥姐姐用YouTube为她播放了几首熟悉的赞美诗,与她一同唱诗。母亲在唱诗时是如此清醒,我哥哥后来甚至说,“我想妈妈大概能多活半年!”

现在回想整个过程,我想母亲在她最后那一年是否已经失去了“自产”信心的能力。她已经丧失了自我意识。她是否已经不再能够有意识地思考她的上帝,在脑中谨记一些真理,再默默地从内心回应上帝?到最后,她的信心是否只是她对所爱之人传讲上帝话语、唱诗和祷告而作出的回应——一种本能回应,再加上圣灵在她本不清醒的心灵中动工?我不知道,但是我猜测她已经失去了反思和主动回应的能力。

“我什么时候软弱,什么时候就刚强了”(林后12:10)。在母亲最衰老的时刻,她的身体软弱到极点。她成为基督身体上那最软弱的肢体,是那更不可少的,众肢体要与她一同受苦,她所受的保护和看顾将显明基督身体在群体上的成圣(林前12:22-26)。能够清晰表达信心是一种美好的恩赐。但我想,失去这样的能力也不能使人与救主的爱隔绝,他国度所拣选的是愚笨的和软弱的,为要叫这世上有智慧的和自以为强壮的羞愧。

母亲的一生既是基督恩典的得胜,也是充满艰辛的流泪谷。卡塔琳娜说得好:
我灵镇静!那日眼泪抹干;我们欢聚,永享恩眷平安。

用在你自己身上

《诗篇》90篇1至11节提到上帝的永恒以及我们的有限。我们犯罪;我们活在他的怒气中;我们终究要死去。然而,这位上帝是我们的居所、我们的盼望。随后的经文转向上帝,提到一个特别的请求:

求你指教我们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
好叫我们得着智慧的心。(诗90:12)

如果你把“求你指教我怎样数算我的日子,好叫我得着智慧的心”这个请求用在你自己身上,上帝将如何回应你的请求?

你在未来的某一天必定会死。你知道你的生日,但你不会知道你的死期,除非那一刻来临。这必死的事实对你意味着什么?大多数人只是回避这个话题,一味否认它的存在。但是,上帝希望我们好好思考它。这是生命中唯一确定的事。死是你最后的仇敌。死亡是你要面对的最重大、分量最重的患难。它在未来等着你。

但是,上帝一直都在你的患难中工作——过去是,现在是,以及更重要的,在将来也是。他亲自在未来等着你——在你死后。就像一只小羊羔,甚至你已经彻底无助,包括在你奄奄一息和死去的时刻,你仍然将在他的怀抱中,被带到上帝的家。

你怎么能够知道呢?因为对你在所难免的第一次死,上帝已经做成他的工,他已经透过这工显明他的恩典。你犯罪;你活在他的怒气中;你终究要死。上帝的儿子,没有犯罪,承受上帝的怒气,并且死去——为了替代你。上帝又使他从死中复活。就是这位耶稣基督今天还活着,你也在他里面活着。他的父亲成为你的父亲,他已经使你与他的儿子联合。祈求圣灵开你的眼睛,使你知道“上帝照着他强大的力量,向我们信他的人显出的能力,是何等的浩大,这力量运行在基督身上,使他从死人中复活,并且在天上坐在自己的右边”(弗1:19-20,新译本)。由于死是必定的,而死的原因是何等可怖,所以耶稣基督的死与复活以及圣灵的到来是整个历史中最重要的几起事件。它意味着生命的主被杀(徒3:15)、犯下罪中之罪、审判日的来临,还有——上帝羔羊的献祭。而随后所发生的事可以与创造世界相提并论:上帝借着圣灵的大能叫他从死人中复活(徒3:15)。而且,他差派赐人生命的圣灵。

而当上帝使你对基督苏醒,又与他联合时,他作了另一件可以与创造世界相提并论的事。

那吩咐光从黑暗里照出来的上帝,已经照在我们心里,叫我们得知上帝荣耀的光显在耶稣基督的面上。
我们有这宝贝放在瓦器里,要显明这莫大的能力,是出于上帝,不是出于我们。我们四面受敌,却不被困住;心里作难,却不至失望;遭逼迫,却不被丢弃;打到了,却不至死亡。身上常带着耶稣的死,是耶稣的生也显明在我们身上……
……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林后4:6-10,17)

无与伦比的能力、荣耀和生命已经在你里面工作。你当下的艰难、痛苦以及患难,甚至死亡就与这正在显露的荣耀紧密相连,这难道不叫人诧异吗?死亡是我们最终的结局——但也不全是。基督改写了你的生命剧本,因此,死亡不再是你人生的终局——但是,你需要先经历死亡,才能出死入生。他将与你同行——但是,你需要先行过死荫的幽谷,才能抵达他的住处。复活是福音的中心。复活是圣灵恩赐的核心,使你与全地的救主联合。复活是生命得胜到底的原因。复活也是你没有枉然活一生的原因。

《诗篇》90篇12至17节在最后连续发出许多请求:“求你指教我们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耶和华啊,求你转回。”“愿你坚立我们手所作的工。”(诗90:12,13,17)请务必把这些经文都读一遍,慢慢地阅读。

将这些事好好地放在心上:耶稣基督的复活、圣灵的恩赐、我们的救赎以及王的再来,那时一切的请求都将被成全。成全从复活开始。咒诅已经得以扭转。而如果你知道你手所作的工将被坚立,那么“我亲爱的弟兄们,你们务要坚固,不可摇动,常常竭力多作主工,因为知道你们的劳苦,在主里面不是徒然的”(林前15:58)。

我们面临许多患难,许多仇敌在拦阻我们得着幸福。《稳当根基》最后一段歌词提到我们的终极仇敌。猛兽正在寻找你。吼叫的狮子就潜伏在一角。谁更强大?

在耶稣里得着休息的灵魂,
我不会,我不会将他丢给仇敌;
虽然整个地狱都试图击垮他,那灵魂,
我永远不,不、我永远不,不、我永远不丢弃。

终极仇敌

在本书开头,我邀请你思考一些你生命中的重大患难。在本书一段段讨论这首诗歌的过程中,你都在思考这些患难。

但是,我们也将讨论拓展,扩大了我们所讨论的战役。在前一章,我们讨论过“最后的仇敌”死亡带给我们的患难。在此之前,我们说的是“内部的仇敌”,也就是,我们的罪性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患难。最后这段歌词的讨论更进一步。你还有地狱的仇敌。你面对的是那“仇敌中的仇敌”。你的死亡不是一个单纯的事实。它显露出一个杀人犯对你的敌意。黑暗之王是罪的父亲,也是死的父亲。他是所有临到我们以及隐藏在我们内心之恶的化身。

说到地狱的仇敌,诗歌作者(与圣经一样)所述说的是一个事实——而非恐怖片、惊悚小说或游戏里呈现的形象。在死荫笼罩下的人每一天都活在那恶者的权势下。白发和生日蜡烛向我们表明那吃人的野兽很快就要来临。撒但既控诉罪人,也谋杀罪人。他是掌死权的(来2:14)。他欣然借着畅销恐怖片、幻想小说和迷信的便衣,隐藏他的真实身份。他试图欺骗人相信,除了肉眼所见的,在这世上并没有其他的恶者。当人当真相信他,将他想成是吓唬人的鬼怪时,他因此得势。当人不真相信他,将他以为是幻想出来的,他也因此得势。那恶者在战场上见首不见尾。因此,不论死以怎样的方式临到我们,毫无防备的人往往都注意不到这件事与他息息相关。

说到地狱的能力,诗歌作者(依旧与圣经一样)所述说的是一个随处可见的现象——而非耸人听闻的魔鬼敬拜。他指的是生活中平常的罪、不信以及各式各样的自我主张。他指的是生活中平常的患难、艰难、痛苦和创伤。对常见之罪的工价就是人人都要经历死亡(罗6:23)。那恶者是说谎的和试探人的,他在死这件事上奇妙地工作。那恶者是杀人的和折磨人的,他在患难这件事上奇妙地工作。他甚至不在意人是不是相信他的存在。他乐意借着编造的鬼故事和我们的不信隐藏他可怖的真面貌。所以,不论不信以怎样的方式临到我们,毫无防备的人往往都注意不到这件事与他息息相关。

你在这个世上受苦,其中的重大患难往往能够指向更深、更黑暗和更可怕的事物。内部的仇敌、最后的仇敌以及那仇敌中的仇敌——这三样敌人叫我们每个人都叫苦不迭。它们表明人的光景。“全世界都伏在那恶者手下。”(约一5:19)我们所居住的是奴役的世界。黑暗的世界。死亡的世界。

然而,你在这个世上受苦,其中所有的黑暗和致命之物,在其背后也都有更深的旨意和目的。邪恶的上演是为显明良善和那更深的剧目——福音。在黑暗这个舞台上,上帝的圣洁公义和牺牲的爱慢慢拉开帷幕。他将最终审判所有的仇敌。他向你我完全显明白白的怜悯。在我们还软弱、不虔不义、还是罪人、还与上帝为敌的时候,基督就为我们死了。现在你自由了。你在主里明亮了。你活过来了。“我们知道我们是上帝的……我们也在那位真实的里面,就是在他儿子耶稣基督里面。这是真上帝,也是永生。”(约一5:19-20)

如果你在耶稣里“得着休息”(repose),你就能得着生命。休息在这里不是指一种安宁静谧的状态。它取用的是古英语,指的是:完全倚靠、寄托,将你的全部生命主动交给耶稣。全心全意地相信、投靠、倚靠他。

你要专心仰赖耶和华,
不可倚靠自己的聪明,
在你一切所行的路上,都要认定他,
他必指引你的路。(箴3:5-6)

最后的应许

诗歌最后这段歌词希望使你自由、无所惧怕,不论你以前经历过什么,此刻正在经历什么或是将来可能面临怎样的患难。我永远不丢弃你——上帝乐意一遍遍重复这句话,直到你确信为止!诗歌最后这句话提醒我们圣经中的另一个核心应许。实际上,这句歌词将上帝常常同时提及的两个应许和命令合为四重奏:“我与你同在。你不要害怕。你要刚强壮胆。我永远不会丢弃你”。[1]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说过第一个应许和中间的两个命令。现在提及的这个应许是高潮。

诗歌以“我永远不丢弃你”这句话作结尾显得非常合适。想到未来,身处患难的人难免忧心忡忡,这是自然的。一些凶恶永远不会消失。我们在前几章中提过一些险恶的仇敌,我们永远不可能理解、支配或控制这些敌人。阴云将扩散,越变越黑。夜晚近了。所以,这句安慰的话指向的是未来。它刚好能够避免我们进入惧怕和沮丧的试探。

注意上帝的话如何说服你,使你振作。诗歌向我们演奏出双重的渐强音。一方面,我们将越来越多地觉察到患难、痛苦、软弱和危险。一方面,我们也将越来越多地觉察到上帝在我们里面运行的奇妙的爱。罪、苦难和死亡在显多。恩典、喜乐和生命也更为显多。怜悯胜过审判。

但是,我们都太容易胆怯。我们感受到祸害的可怕,这些灾难使我们毁灭,心神不宁。它们使我们坐立不安。它们立即就能伤害到我们。上帝拯救的声音只是空洞的语句而已吗?圣经所说的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吗?万一那可怕的某某事真出现了,我该怎么办呢?诗歌作者知道我们容易犯灰心的毛病。

我永远不,不、我永远不,不、我永远不丢弃。
我永远不,不、我永远不,不、我永远不丢弃。

如果你和弟兄姐妹一起唱过这首诗,最后这句歌词唱出的是得胜的声音。

在圣经中,上帝明确应许我们:“我必不丢弃你”(例如,见书1:5)。只要寻找,你将发现上帝也透过上百种不同方式表达过这个真理。“上帝是信实的”“他的慈爱永远长存”“上帝是我的避难所”说的是同一个意思。上帝怎样表明自己,他的代言人往往就这样宣扬他。他必不丢弃你。(例如,参见申31:6,8)所以,上帝的孩子完全可以在艰难和困境中向他呼求。别丢弃我!还是这个道理,在听见后,我们相信并说话。圣经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你是不是年老力衰,正忍受软弱、痛苦、行走不便和衰老的患难?求你不要离弃我!(诗71:9,18)当面临敌对,没有任何人能保护你的时候,你是不是感觉又孤独又软弱?不要丢掉我!(诗27:9-10)你是不是感到灰心丧气,因为上帝完全可以因为你的罪弃绝你?求你不要把我弃绝!(诗119:8,新译本)你是不是连连受挫,一方因为你的罪,一方面因为有人与你作对?求你不要远离我!(诗38:17-21)

诗歌基于上帝那句简单的应许“我必不会”,在歌词中10次向我们重复:“我永远不,不、我永远不,不、我永远不——永远不,不、我永远不、不、我永远不弃绝你”。这不只是一句简单复述,而是将上帝的应许稳固十倍。诗歌透露出教牧智慧,帮助我们看见上帝坚定不移、完全的慈爱。你永远不会被丢弃。你永远不是孤单一人。他永远不会远离你。

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永远不要忘记。永远、永远、永远不要忘记,他必不丢弃你。

我的故事

敬拜、讲道和团契能够日积月累、滴水穿石。我已经信主四十多年。我听过很多讲道。我唱过很多诗歌、颂词和圣诗。我领受过很多次圣餐。我参与过很多对话,作过很多祷告。但是,我能够特别记住的讲道、敬拜或祷告并不多。大多数回忆都混杂在一起,就像一个人童年的经历将渗入到他未来的很多年。

但是,我着实记得一些时刻。20世纪70年代末,我听过一次对《罗马书》8章26节的证道,当中的内容我从来没有忘记过。讲道的经文是“我们的软弱有圣灵帮助”。经文要点我到今天依然记得一清二楚:“注意这里的软弱是单数名词,不是复数名词。保罗不是说我们有许多软弱,似乎你可以将它们一一罗列。他说的是单数的软弱,似乎用这个词就可以描述我们的特性。我们就是软弱的。我们是软弱的,因为我们的罪。我们是软弱的,因为我们的脆弱和有限的生命。我们需要天父来爱我们。我们需要耶稣基督来拯救我们。我们需要圣灵来帮助我们,使我们活着。而上帝果真这样做了。”

《诗篇》第四十篇也是异曲同工,不过当中的内容更具体。大卫这样总结他对上帝的认识:

至于你,耶和华啊!你必不向我止住你的怜悯;
你的慈爱和诚实必每天保佑我!(诗40:11,作者自译)

而大卫是这样总结他对自己的认识:

至于我,我是困苦贫穷的;
主仍顾念我。
你是我的帮助,我的拯救;
我的上帝啊!求你不要耽延。(诗40:17,新译本)

“至于你”“至于我”。这两个措辞表明出一个基本事实。正是这双重真理改写了你的人生剧本。

用在你自己身上

我们已经说了很多。我建议你把整首诗歌歌词从头到尾再读一遍,慢慢地读。然后,回应这位在诗歌中对你说话的上帝。按照圣诗《齐来宗主信徒》(Adeste Fideles)的调来唱——即《齐来崇拜歌》(O Come, All Ye Faithful)的曲调。用心体会。祷告。信靠。感谢上帝。

你们这些主的圣徒,根基何等稳当,
将信心建立在他的奇妙话语中!
对于已经逃往耶稣作避难所的人来说,
除了已经说过的,主还能对你们说什么?

须听主说:“不要害怕,我与你同在;
哦,不要惊惶,因为我是你的上帝,永作你的帮助;
我必坚固你,我必帮助你,我也必叫你站立得住;
我必用我公义、全能的手扶持你。

“当你从我所引领的深水中经过时,
忧伤的河水必不漫过你;
因为我要与你同在,在艰难中赐福你,
在苦痛的深渊助你成圣。

“在试炼的火中行走,你将发现你的道路,
我的恩典够用,作你供应;
火焰必不伤害你;我的目的只是要
炼净你的污秽,熬炼你为精金。

“就是到老,我的子民也要表明
我至高、永恒、不变的爱;
当他们鬓间染上白发,
他们将仍像羔羊,怀抱在我臂膀。

“在耶稣里得着休息的灵魂,
我不会,我不会将他丢给仇敌;
虽然整个地狱都试图击垮他,那灵魂,
我永远不,不、我永远不,不、我永远不丢弃。”

上帝说过的话字字真切,他也必成就他话语中的应许。

附录:
① 参申31:6,8;书1:5;历上28:20

面对苦难,人最初的回应往往是“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现在,透过《稳当根基》的真理,你已经听见上帝对你说话。真实的上帝告诉你这些奇妙的道理,也成就他所说的一切。他为你而来,在肉身中,在基督里,替你承受患难。他不是从远处替你提建议、出主意,而是亲身进入你的重大患难。他必定陪伴你走过患难,在你里面动工,直到最后。甚至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也怀抱你。这个事实将改变浮现在你心头的疑问。你心头念念不忘的疑问“为什么是我”渐渐静下来,它抬起脑袋,开始向外张望。

你向外看,一个全新而美好的问题出现了。“为什么是你?为什么是你——生命的主?你何必进入这个凶恶的世界?你何必承受创痛、软弱、艰辛、忧愁和死亡?你何必要在茫茫人海中为我承受这些?可是,你真这样做了。你这样做是因为那摆在你眼前的喜乐。你这样做是出于爱。你这样做,从而显明照在耶稣基督脸上的上帝的荣光。”

这个深层的问题解开你的疑团,你变得喜乐,头脑清醒过来。你不再是宇宙的中心。但是,你也并非无关紧要。上帝的故事使你的分量恰到好处——既不过于重要,也不过于渺小。所有事、所有人都很重要,但是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变得更合理。艰难临到你。但是,你已经领受了更好的事,没有人能将它夺走。而那更好的祝福将陪伴你走过整个旅程。

为什么是“你”?这个新问题促使我们作出真心的回应。“我的心哪,你要称颂耶和华,不可忘记他的一切恩惠。他赦免你的一切罪孽,医治你的一切疾病,他救赎你的性命脱离死亡,以慈爱和怜悯作你的冠冕;他用美物使你所愿的得以知足,以致你如鹰返老还童。谢谢你,我的天父。”在所有真实的痛苦中,你可以发自肺腑向上帝道一声“谢谢”,因为现在一切的罪孽、一切的患难都有他的慈爱和怜悯作庇护。

最后,你能够提出——真心实意地提出一个近乎不可能的问题。“为什么不是我?为什么不是这样?为什么不是现在?”为什么不是我?如果在漆黑一片的世界里,你的信心可以透过某种方式发出微弱的光,作一盏3瓦的小夜灯?为什么不是我?如果你的患难可以彰显出世界的救主?如果你可以有幸填补基督的患难?如果他可以在你苦痛的深渊中助你成圣?如果你并不害怕遭害?如果他将用臂膀怀抱你?如果你的软弱可以显明上帝拯救的大能?如果你的真实挣扎能帮助其他受苦之人找到方向?如果你的故事可以为其他人带来盼望……为什么不是我?

当然,你并不想承受患难,但是,你乐意接受——像你的救主一样:“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太26:39)。像他一样,你的眼泪与大声呼求将到达救人脱离死亡的上帝那里。像他一样,你将因为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像他一样,你将体恤他人的软弱。像他一样,你将温柔地对待无知和愚顽的人。像他一样,你将在一个不信的世界里活出信心,在一个绝望的世界里活出盼望,在一个冷冰冰的世界里活出爱心,在一个垂死的世界里活出生命。既然上帝所应许的一切只可能变成现实,那么又为什么不是我呢?

“上帝在哪?”相信每个遭遇苦难的人,心头都容易情不自禁浮现这个疑问。在译本书以前,我只是对鲍力生在圣经辅导方面的卓越成就心生钦佩。但是,这本书却将一个在患难中挣扎的鲍力生带到我面前。

“上帝在哪?”在五年半的黑暗挣扎中,作者大概也像我们一样想过这个问题。您手上的这本书正因为鲍力生自己的患难应运而生。这也使书中文字不是站在岸上对溺水人指手画脚,因为作者与溺水的我们一样历经患难。鲍力生在书中坦言,没有人喜欢患难,但患难却是我们蒙恩的管道。上帝将透过患难在我们身上工作。经过上帝这位银匠的不断熬炼,我们对他的认识将更具体,也更真实。

全书从一首西方家喻户晓的传统诗歌《稳当根基》的歌词开始娓娓而谈。相信在鲍力生身体孱弱,又无望康复的黑暗期,这首诗歌以及很多早期圣徒留下的“灵歌”都给他的身心灵带来极大安慰。鲍力生特别提及,他真正的祝福不是后来机缘巧合病得医治,而是上帝在他患难中的恩典。在这段辛酸历程中,鲍力生经历到上帝的圣言、他所创造的奇妙世界、不可缺少的属灵益友、昔日圣徒的光照以及私下读经祷告在他身上带来的巨大改变。正如《稳当根基》中不断重复的那句歌词,真正安慰鲍力生迷茫心灵的,是上帝在圣经中最核心的应许——我必与你同在。惊惶失措是每个遭难之人的正常反应。上帝当然知道我们害怕!所以,上帝在他的圣道、在许多的诗歌中不断向我们重复这个应许,以便驱除我们心中的阴霾与小信。

除了五年半不见好转的重大疾病,鲍力生也在书中分别提及其他几次身体软弱、在人际关系上的伤害和老母亲临终的场景。他将这些真实故事与诗歌《稳当根基》巧妙穿插,一气呵成,读起来又亲切又感人,真可谓无声细雨、滋润心田。患难总是关乎我们个人的实际经历,而不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以,鲍力生也鼓励我们在读本书的过程中将自己的艰难带进来,与作者一同思考、一同成长。莎翁有言,“有良友相伴,不觉路远”。如果此刻您正身在巨大的艰难中,相信鲍力生的这本书能够成为您在成长道路上的良友。

这也正是我的经历。在翻译过程中,我初为人母,身体多次软弱,又不巧经历人际关系上的伤害,真可谓包揽了鲍力生在书中罗列的所有实例。鲍力生无奈地提及,在这个破碎的世界,人的患难往往是双重的。这大概中了中国人的一句老话,不如意事十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然而,靠着上帝的恩典,鲍力生的经历成为我极大的安慰。我能够真实体会为什么鲍力生说,在患难中,《诗篇》的字字句句都可以向我们的心说话,好似为我们量身定做的药膏。在患难中,我们也有幸得以重新认识上帝。虽然经文我们早已知晓,但读起来却犹如第一次。我们对上帝话语的体悟将更丰富,与我们在顺遂时大不相同。

盼望读者朋友也能从本书中得到真实的心灵安慰,与鲍力生一样在苦痛中经历上帝大能的同在。诚如鲍力生在本书结尾处对《罗马书》的阐释,软弱就是我们整个人的本相。我们需要圣灵的帮助,需要上帝的介入,而他也必在我们需要时出手相助。人的日子如何,上帝所赐的力量也必如何。盼望读完此书后,萦绕你我心头的问题不再是“上帝在哪,为什么是我,”而是“上帝就在我身边,为什么是他”,甚或——“为什么不是我?”

陈晨
2018年12月于温州

本书由CFM机构和青橄榄出版社签订版权协议授权刊登。受版权保护。仅供个人使用,不要置于其他网络、公众号或制作有声书。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大卫·鲍力生(David Powlison,威敏神学院神学硕士)是一名教师、辅导者以及圣经辅导和教育基金会执行总监。他也是“圣经辅导杂志(Journal of Biblical Counseling)”高级编辑,以及《一切都是全新的》(Making All Things New)、《良善与愤怒》(Good and Angry)、《成圣的过程》(How Does Sanctification Work?)等书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