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灾难性苦难中服事
- 黛安·施万(Diane Schwan)
- 翻译者:CFM机构
- 辅导实操
在灾难性苦难中,神的话语是我们永恒、不朽的盼望与避难所。
在人生风暴中,我们该往哪里寻找避难所?我们如何从整本圣经中挖掘那全备的真理,并将之应用于我们心中那些痛苦挣扎与疑问之上?这两个问题都是有答案的,但在苦难时刻,我们往往需要有人引导我们找到答案,并将之应用出来。
我们要从重新调整思维方式开始(罗12:1–2)。圣经一定是可以解释我们人生经历的真理。堕落世界的人生经历无法取代圣经真理,这些经历也无法教导我们正确理解自身的堕落状态。当人将经历当作真理之源时,欺骗、混乱与谎言就会扭曲神的真理,混淆祂在苦难中的旨意。
最近,加利福尼亚州太平洋帕利塞兹(Pacific Palisades, CA)被大火吞噬,火势蔓延至整个洛杉矶县(LA County),影响数十万人。许多人失去了他们的一切——房屋、生计、记忆——只剩下末日般的废墟、混乱与迷惘。一些人失去了亲人,还有些人至今仍在寻找他们的家人。
灾难性的损失即使对信徒来说,也会打破他们原本的安稳平衡。震惊、麻木、哀痛与绝望扑面而来,愤怒与悔恨紧随其后,引发许多迫切寻求答案的真实问题。
在苦难中,人最常问的问题之一是:“为什么?”这是约伯在约伯记整整四十多章中不断提出的问题,直到他把这些关乎“为什么”的问题交托给掌管这些问题的“那一位”。我们知道:人在本性中就倾向于纠结“为什么”这个问题,这并不一定是罪,因为神知道我们的本相(诗103:14)。而接下来的问题往往是:“那我现在该怎么办?”
在祂的计划中没有受害者
作为圣经辅导员,我们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神全备的话语中。但我们如何传递这些真理至关重要。耶稣讲述真理时总是掌握完美的时机与节奏。耶稣所持的平衡是为了一个完美的目标,也就是一个“终点”(τέλος,telos):救赎,而非单纯的缓解。我们也需要效法耶稣的榜样,适当把握时机、准确传递真理,才能真正帮助那些失去盼望的人重建生命的盼望。
我们无法回避悲剧,而必须在神的主权框架中去看待苦难。在祂的计划中,没有“受害者”。我们要帮助辅导对象拥抱那位“随时赐下帮助”的救主,把祂当作避难所与力量(诗篇46:1)。受害者心态是人之常情,但这种心态源自肉体本性,对苦难有一种扭曲的理解。神对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都有主权,包括我们生命中的痛苦、灾难与悲伤(伯2:10;传7:14)。
用同在与怜悯来传讲真理
我们所服事的人需要我们帮助他们,一次攀上一阶真理的梯级,靠着神的帮助,从令人绝望的黑暗深渊中攀爬出来。在苦难中,我们的思想和情感常常会掳去我们本该持守的真理。
服事他人也包括承认他们的损失,并照顾他们的实际需要。圣经再次为我们提供了完美的榜样,展示如何服事那些疲惫和感到绝望的人。以利亚在害怕与疲惫中陷入绝望,甚至向神求死(王上19:4)。在他完全崩溃时,神先供应了食物、水与身体上的休息,而是在这之后,神才向他说话。由此可见,把控时间节点与传递真理的节奏在我们关怀他人时扮演着关键角色。
在绝望的废墟中,喜乐与悲伤是可以共存的,并不是非此即彼。保罗在腓立比书第4章11节中就展现了这种张力,证明神会赐下力量,使我们在祂所定的“任何境遇”中都能加以应对。这种真理需要神超自然的能力来托住我们,修补我们破碎的心,同时我们也要将恐惧与失落交托给祂。
当我们寻求属天的智慧以决定关怀的节奏时,也必须装备自己,为辅导对象需要听见并不断操练的圣经真理提前做好预备。神选择用“话语”来传达人类历史中最重要的真理——圣经。因此,我们所说的话也必须传达这些真理。即使对方一时难以接受,我们也要在爱与真理之间找到平衡。
将心引向那位赐盼望的神
我们的盼望必须锚定在那位“赐盼望的神”身上(罗15:13),而不是具体处境。遭遇苦难的人需要他人的“同在”——基督身体所提供的安慰与关怀。这种“同在”是“彼此相顾”的一种表达,需要时间、牺牲与持续的祷告。鼓励辅导对象重新与信仰群体联结,参与敬拜、小组与服事。尽管起初困难,然而这些联结本身就是神的供应的一个部分。
要成为了解他们苦难的“好学生”。倾听他们所说的话,了解哪些圣经故事最能触动他们,然后帮助他们扩展对那些真理的认识,进而以那些已经触及他们心灵的经文为基础,继续建造。
我最喜爱的经文之一是“去往以马忤斯的路上”,记载在路加福音24章13至51节。这段经文讲述了复活后的耶稣遇见两个离开耶路撒冷的朋友。因困惑与失望,他们未能认出耶稣,因为祂尚未向他们显明。耶稣完全知道他们的困境,祂知道他们需要在圣经真理上被提醒。两人失望地说:“但我们素来所盼望、要赎以色列民的就是他!”(路24:21)
耶稣指出了他们失望的根源:他们未能真正看清祂是谁。耶稣藉着提醒旧约对祂的预言,重塑了他们的认知——即便生命看似混乱,那些关于祂的真理依然确实可靠。当耶稣与他们同行、吃饭、讲解真理之后,他们的眼睛才得以明亮。他们说:“他和我们说话,给我们讲解圣经的时候,我们的心岂不是火热的吗?”(路24:32)其中“火热”一词在希腊文中是 “kaiō”,意思是被点燃、熊熊燃烧的状态。
约翰·麦克阿瑟(John MacArthur)在对该段经文的注释中写道:“这个故事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审视:对理解的需要、理解的源头,以及对理解的回应。”这些维度为我们在面对痛苦和苦难时提供了有帮助的框架,引导辅导对象用荣耀神的方式来回应。我们必须谨慎地将神全备且完美的话语传递给那些受伤与失望的人,妥善平衡节奏与真理。效法我们救主的辅导榜样,可以唤起辅导对象心中的盼望与目标,使他们在圣经的光照中理解试炼,并在忍耐中得着鼓励(来12:1–3;帖前1:3)。我们如何辅导,正显明我们自己有怎样的神学。
处于苦难中的辅导对象需要帮助,去持守基督和祂的话语,这永恒、不朽的盼望和永不失落的避难所。要服事那些正经历哀伤的人,所需的不仅仅是几句简短的安慰之词。在这种情境下的辅导,需要辅导对象和辅导员双方都愿意恒久忍耐。这正是我们在辅导中所要持守的,因为神使人成圣的时间表,常常与我们自己所预期的不同。
归根到底,基督坚定不移的爱是我们一切辅导与关怀的源头。我们不过是救赎主手中的器皿,当我们把人引向那位“奇妙策士”(赛9:6)时,就在忠心地参与祂的工作。当我们陪伴在苦难中的人身边时,顾念辅导节奏与真理的传递,就是在祂的真道上耐心参与服事,帮助辅导对象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能看见祂的作为。唯有祂能使灰烬生出美物(赛61:3)。祂藉着我们,提醒人他们得安慰的源头,以及祂在我们痛苦中所定的美意(林后1:3–4)。
- 版权说明:
本文获授权节选翻译自(ACBC)圣经辅导员认证协会“Ministering Amidst Catastrophic Suffering”。受版权保护。受版权保护。
.webp)
作者简介
黛安·施万(Diane Schwan)与丈夫大卫(David)育有四位成年女儿和两个孙辈。她拥有圣经辅导硕士学位(MABC),是 ACBC 认证辅导员,曾担任 ACBC虐待问题顾问委员会成员,并在ACBC各类会议中担任讲员。